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06|回复: 1

[讨论]科学家该不该“触电”当明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17 19: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科普栏目《世纪之约》宣称“科学家是我们时代的明星”引发探讨
    如今,上电视不再是歌星影星的专利,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上电视,从幕后走向前台,讲述自己的科研成果,诉说科研之路的酸甜苦辣,不知不觉成为亿万观众眼中魅力四射的“明星”。
    然而,一些人却对“科学家触电”提出了疑问:一向在人们眼中埋头科研的科学家,现在到处上电视,出风头,到底合不合适?科学家该不该像一些影视演员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不久前,在由中国视协电视理论研究会主持的“如何提升科技节目品牌”研讨会上,这个话题又一次被提到了桌面。研讨会是围绕北京电视台的《世纪之约》栏目展开的。作为北京电视台的品牌栏目,《世纪之约》高调宣称“科学家是我们时代的明星”,将镜头聚焦于平时深居简出埋头科研的科学家们,主持人曾涛和科学家面对面,通过人物访谈的形式,全方位展现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科研历程和科研心路。一年多的时间,《世纪之约》先后采访过中科院副院长纳米权威专家白春礼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著名超导专家赵忠贤院士、理论物理学家反伪斗士何祚庥院士、超级水稻专家袁隆平等多位我国科技界的泰斗。
    亮丽的主持人、沧桑的科学家、深入浅出的科学知识、饱经历练的科学人生,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本以为会是一个冷门栏目,却成了收视热门,科学家们也在节目中大放异彩。然而,《世纪之约》栏目会时常遇到一些“谦虚”的科学家,“演员上电视当然越多越好,做科研的抛头露面还是少些好。”在不少科学家看来,上电视是演员的事,科研人员应该埋头做学问,尽量不要抛头露面,以免有“沽名钓誉”之嫌。
    科学家应该怎样与媒体相处?科学家到底该不该成为媒体明星?研讨会上,与会的科学家和专家们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赵忠贤院士、中科院何祚庥院士、中科院化学所原所长胡亚东都曾在《世纪之约》出镜。他们认为,像《世纪之约》这样的科普栏目,通过让科学家“触电露脸”,不仅让公众了解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成功挖掘科学家人生的各个侧面,让公众更多地了解科学家的生活和情感。科学家在这样的节目里触电,不仅不会让人觉得沽名钓誉,而且还可以激励更多的人热爱科学。一位资深电视工作者说,“科学家是我们时代的明星”这个定位,符合时代的要求,通过电视媒体来展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把科学家塑造成人们心目中的明星,将增强科学的亲和力,有助于人们理解科学,接近科学,进而使科学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科学家萨根,就是借助电视媒体,不仅在电视上展示了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博学的风度,而且向亿万观众普及了科学知识,让美国公众对那些原本高深的天文、宇宙知识耳熟能详且心向往之。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大师霍金,如果不是媒体“造星运动”的推波助澜,广大公众将不会知道并感动于他在轮椅上用三个手指头写出科学论文的故事,更不会成就本来深奥难懂的《时间简史》畅销世界的奇迹。科学家触电,不仅仅是让自己戴上明星的光环,更主要的是,它可以让公众更加亲近科学,让科学更深入人心。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科学家触电,应是对公众的一种科普责任。与会一位专家这一番话,也许可以打消一些人对科学家触电的疑虑。
发表于 2003-8-18 13: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科学家该不该“触电”当明星

科学家“触电”可以提高公众对科技的理解,应该是好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