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webmaster

征集流体研究机构信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8 22: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交通大学流体机械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的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我国最早的透平压缩机专业,1981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博士点,继而成为国家首批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经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成立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1995年又批准依托本学科建立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992年在全国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所属二级学科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中,被评为“A”级,名列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全国第一。2001年在全国重点学科第二次重新评估中,再次以同类二级学科第一名入选全国高校“十五”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的传统优势是以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主攻目标,立足于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流体机械及工程技术发展,为流体机械领域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行业技术骨干,为国民经济建设和行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依据国家目标和西部大开发的需求,在“十五”建设期间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优化,在保持学科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解决影响学科发展的重大应用基础和学术前沿问题,更加重视围绕国家目标和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的战略需求。“十五”期间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确定为:(1)流体机械的流动理论与实验;(2)大型离心压缩机及通用流体机械设计方法与应用技术;(3)流体工程中的复杂、多相流动。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地融合了学科现有的研究基础及条件,凝聚了学科现有的人员实力,体现了学科交叉与前沿性。

   五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66项,其中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及各类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39项,五年期间累计科研到款3333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2144万元。在科研基地建设方面,依托本学科建立的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承担了包括国家、省部级及国外企业在内的委托研发项目100余项。学校985和211工程支持本学科建设资金600万元,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新增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20余台套,实验装置特色明显,实验条件改善显著,为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创造了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在科研成果方面,获得了国家级科技奖3项,省部级奖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53篇,EI收录142篇。

   通过培养和引进,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31人(教授、博导14人),实验室研究人员9人。其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4名。在人才培养方面,2001-2005年培养博士生33人,硕士生151人,其中获得国家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五年间先后主办了国际国内学术会议4次,承担国际合作交流项目7项。教师及研究生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地区进修、合作交流超过10人次。

   本学科在建设期内取得了多项代表性研究成果:

   (1)大型离心压缩机关键共性技术及在石化、冶金行业的应用: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项目开发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离心压缩机设计、制造技术,研制的大型石化离心压缩机组,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突破了二氧化碳离心压缩机叶轮出口相对宽度的使用极限,经济效益已超过5000万元,新研发的缸内静叶可调新型高炉鼓风机相对同类传统风机节能8-15%,已有300余台产品在工业中应用,取得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该项目的主要创新性点包括:1)解决了速度梯度方程与化工气体状态方程耦合求解发散的问题,建立了任意空间自由曲面三元叶轮反问题设计方法;2)将反问题设计方法与实验设计和响应面技术相结合,发展了三维粘性流场计算框架下的三元叶轮设计理论和技术;3)研制出了17个不同流量系数的高压小流量三元叶轮模型级,56个任意空间自由曲面大流量三元叶轮模型级。4)发明了“径、混流式三元叶轮单轴进刀铣削工艺”、“鼓锥形刀具及用鼓锥形刀具侧铣复杂曲面离心叶轮的方法”,减少了任意空间自由曲面三元叶轮的五坐标加工工时,大大降低了三元叶轮的制造成本。5)利用上述共性技术,研制的年产52万吨尿素装置二氧化碳压缩机增产节能型高压缸转子技术,在保持驱动透平不变的条件下可增产10~15%;研制的二氧化碳压缩机组在22000Nm3/h小流量工况下防喘振阀可全部关闭,比从国外引进机组节能10.2%,单台二氧化碳压缩机组可节资增效3596万元。6)研制的“缸内静叶可调‘全可控涡’三元叶轮离心高炉鼓风机”系列产品,整机效率达85~87%,比二元叶轮离心高炉鼓风机效率提高8~10%,达到和超过了同流量范围轴流式风机的效率,而价格仅为轴流风机的50-65%。该产品有很好的市场竞争力,近3年已销售135台,由节电和增产创造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基础研究实验平台建设成效明显,承担国家重要科研课题的能力提高显著 “十五”学科建设期间,学科建成了5-8万转/分转速可调的离心压缩机实验台位,实验装置的关键性能指标、应用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了阵风风谱模拟风洞,实现了野外阵风的实验室模拟及非定常风沙两相流的PIV瞬态测量。改造升级了原有PIV流场测试系统,建成了微通道、微灌溉滴头PIV实验测量系统(Micro-PIV),已用于微尺度流动的基础研究。在十五期间立项的基础上,2006年学科与沈鼓合作启动了“大型多级透平压缩机内部非定常流场测量研究试验台”建设,预期达到最大功率800kw,转速范围0-30000rpm,速度测量范围0-500m/s,压力测量范围0-2×105Pa,频率范围0-100kHz,可用于对工业透平压缩机及类似动力机械内部非定常流动速度和动态压力进行测量。

   科研平台水平的显著提升,大大提高了本学科承担国家重要课题的能力。十五期间,本学科纵向科研经费达到了2144万元。其中国家发改委高科技产业化项目《透平压缩机组的集散控制与状态监测》获800万元国拨研究经费,国家863重大项目《100KW微型燃机压气机研究》获160万元国拨经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机沙产业关键技术开发及示范》获150万元研究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特别是2006年以来本学科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教育部及陕西省项目7项,新批主持国家“863”目标导向类项目1项获国拨经费447万元,自由探索类项目1项获经费90 万元,国防基础研究项目1项获经费300万元。2006年本学科立项的纵向课题经费1120万元。

   本学科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流体机械是石油、化工、冶金、空分、能源动力、国防等许多重大装备工业的心脏设备,其耗电量约占全国工业总用电量的三分之一,也是国外对中国技术封锁最为严格的领域之一。本学科在发展大型石化离心压缩机设计、制造技术取得了重要成果。研制、开发的化肥装置二氧化碳压缩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2005年青海格尔木盐湖城33万吨/年尿素装置二氧化碳压缩机的国际招标中击败德国MAN透平、日本三菱重工等世界著名公司,赢得标书。该成果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提升了中国流体机械行业的国际声誉。

   依托本学科研发的流体机械关键共性技术组建的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下属公司-西安交大赛尔机泵成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石化、空分、冶金等行业用大型透平压缩机、鼓风机系列产品,年产值已过3亿元人民币、利税超过3000万元。一方面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较大贡献。

   本学科与沈鼓集团公司合作,开发了年产60万吨乙烯装置配套压缩机的关键技术,联合投资改扩建学科现有化工介质离心压缩机闭式循环实验装置。本学科与陕鼓集团公司合作,解决了轴流+离心复合型透平压缩机关键技术,为大型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http://nd.xjtu.edu.cn/page/page_46.html
发表于 2010-10-18 23: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已发布,多谢提供资料!
发表于 2011-6-2 11: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交通大学CFD/NHT-EHT研究小组以著名的传热学专家陶文铨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现有青年教师6人,博士生40人,硕士生42人,主要从事计算流体力学,数值传热学及传热强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团队中青年学者茁壮成长,1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团队已经培养研究生100余人,其中30余人获博士学位,70余人获硕士学位。毕业的学生或在国外大学担任研究工作,或已成为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骨干或带头人。

  近年来,本组已完成及正在从事的科研课题有20余项。自1989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及会议上发表论文415篇,其中国际杂志145篇,国际会议80余篇,国内重要期刊209篇。.获专利4项,其中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在注重科研工作的同时,本组还承担着本院本科生课程-《传热学》,《计算流体力学及传热学》,硕士生课程-《数值传热学》,《高等传热学》及博士生课程-《计算传热学的近代进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已出版专著和教材9本,即将出版教材2本。小组取得的科研和教学成果显著,获得获国家科学大会奖1项(1978年),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1996年),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2004年),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经过小组历届师生的努力,小组的科研设施和科研环境得到极大提高。目前拥有管内凝结及沸腾试验台,管外凝结及沸腾试验台,传热风洞试验台, 换热器综合试验台,传热强化试验台,周期性通道内非牛顿流体对流换热试验台,激光干涉仪试验台燃料电池试验台,PIV测试试验台,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空调热泵循环实验系,Troubleshooter高速摄像仪台位等。同时小组拥有多台高档计算机,为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了先进的研究设施和营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

  同时本课题组与国际,国内的交流十分广泛。每年约有十余名来自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教授来我组讲学和访问,并与国内多家厂矿和科研院所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勤奋,进取,求实,融洽”是小组一直倡导的精神和座右铭。良好的学术气氛和环境是小组的生命线。展望未来,本小组将以崭新的面貌,更加意气风发地发展前进。
发表于 2011-6-2 11: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交通大学CFD/NHT-EHT研究小组以著名的传热学专家陶文铨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现有青年教师6人,博士生40人,硕士生42人,主要从事计算流体力学,数值传热学及传热强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团队中青年学者茁壮成长,1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团队已经培养研究生100余人,其中30余人获博士学位,70余人获硕士学位。毕业的学生或在国外大学担任研究工作,或已成为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骨干或带头人。

  近年来,本组已完成及正在从事的科研课题有20余项。自1989年以来,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及会议上发表论文415篇,其中国际杂志145篇,国际会议80余篇,国内重要期刊209篇。.获专利4项,其中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在注重科研工作的同时,本组还承担着本院本科生课程-《传热学》,《计算流体力学及传热学》,硕士生课程-《数值传热学》,《高等传热学》及博士生课程-《计算传热学的近代进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已出版专著和教材9本,即将出版教材2本。小组取得的科研和教学成果显著,获得获国家科学大会奖1项(1978年),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1996年),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2004年),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经过小组历届师生的努力,小组的科研设施和科研环境得到极大提高。目前拥有管内凝结及沸腾试验台,管外凝结及沸腾试验台,传热风洞试验台, 换热器综合试验台,传热强化试验台,周期性通道内非牛顿流体对流换热试验台,激光干涉仪试验台燃料电池试验台,PIV测试试验台,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空调热泵循环实验系,Troubleshooter高速摄像仪台位等。同时小组拥有多台高档计算机,为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了先进的研究设施和营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

  同时本课题组与国际,国内的交流十分广泛。每年约有十余名来自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教授来我组讲学和访问,并与国内多家厂矿和科研院所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http://nht.xjtu.edu.cn/nht/index.asp
发表于 2011-8-5 08: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大学工程多相流及数值计算研究室

浙江大学工程多相流及数值计算研究室属于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依托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研究人员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气固两相流动中相间湍流相互作用机理
    2、气固两相湍流拟序结构与颗粒湍流扩散的直接数值模拟
    3、气固两相湍流边界层特性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4、高浓度气固两相湍流的数值模拟
    5、计算机辅助优化数值试验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
    6、含灰气流对热交换器受热面的冲击磨损和防磨技术
    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理论奖)一等奖、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学术专著优秀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部级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共发表研究论文逾百篇、合著专著和教材多部。
发表于 2011-11-9 19: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EMMS课题组

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原科学院多相反应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06年7月由科技部正式批准开始建设,并于2009年1月16日通过科技部的验收。李静海院士任实验室主任,朱庆山研究员任常务副主任。
    实验室的研究对象是能源转化、材料制备等多相复杂系统 ,主要内容包括多相复杂系统的多尺度理论与方法,多相体系的离散化模型与计算,化工、材料与能源工程中的工艺与过程调控,过程工程数据信息平台等,目的是研究物质转化过程中物质的流动、传递和反应及其相互作用以及时空多尺度结构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包括结构的形成机制、结构的时空耦合和突变规律、不同尺度结构之间的关联等, 揭示物质转化复杂系统放大与调控的共性规律,建立定量放大与定向调控的理论与方法,解决工艺调控和实验室成果产业化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实验室的科研布局“一个核心、四个层次”,一个核心就是要确保实验室的科研工作紧紧围绕物质转化过程放大与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 — 时空多尺度结构的量化和调控 ,使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始终处于学科前沿。 “ 四个层次 ” 则是瞄准我国过程工业的重大需求,将实验室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过程工业,在解决其放大与过程调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基础上形成核心技术,与设计及产业部门合作实现实验室成果的产业化,满足国家需求。
目标: 通过解决过程工程科学的共性和关键的科学问题,实现物质转化过程的量化设计、过程放大和系统优化,推动我国过程工业的跨越发展,创建我国过程工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的优势与特色。
任务: 以时空多尺度结构为焦点,以计算模拟和实验技术为手段,以材料和能源相关工业和过程为对象,建立对过程和产品进行多尺度模拟、分析和调控的理论和方法,推动过程工程学科的发展,与企业界密切合作、发展高效清洁的工艺、流程和设备,为过程工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的支撑,同时,为复杂化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复杂系统和多尺度方法学课题组(EMMS课题组)
    EMMS课题组成立于上世纪80年度,课题组在李静海院士的代理下从最初的1个工作人员发展到目前60人的规模。 EMMS课题组致力于多尺度研究在过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及工业应用。课题组目前有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12人,研究生30多人。
    课题组的研究领域包括:气固两相流、颗粒流、单相流、气液系统、材料、高分子与生物体系、多孔介质和渗流。课题组以应用为导向,坚持基础与应用并举,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的研究
  • 过程工业中复杂系统的机理与建模方法研究,重点是多尺度结构的表征、自组织、突变和临界现象的控制机制,系统稳定性条件的发现与表述,以介尺度为核心的跨尺度关联模型的建立。
  • 基础算法与模拟方法的研究,包括各种离散粒子方法改进与集成,以及新方法的提出和建立,基于介尺度结构的连续介质模型的建立与完善,复杂系统优化算法的改进,上述方法的高效大规模并行计算与耦合方法,并行可视化及其与计算的耦合。
  • 通用软硬件平台的开发,包括粒子、格子与网格数值方法与优化算法各自特点的共性算法框架的建立,以及不同框架间的耦合;算例描述与初始生成系统、数据处理分析与可视化系统的建立;高效粒子搜索、高效动态负载平衡、高效稀疏矩阵处理等技术难点的突破等。
  • 面向多尺度模拟软件系统的高效能计算芯片设计的前期研究与高性能计算系统的建立,重点是针对离散和连续模拟特点的可重构计算单元设计,存储/计算/通信的协调与优化。
  • 模拟数据获取与结果验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包括PIV、CT/ECT/ERT、NMR等测量技术的改进与集成,通过测量-计算-存储-显示-控制等系统的耦合以及多种测量手段的同时耦合,实现原位、实时、大视场、无干扰的高精度高分辨率测量。

在应用开发上,课题组致力于以下方面的应用:
  • 模拟系统的工程应用,通过与过程研发单位或企业的合作,在煤炭、石油、石化、钢铁、新能源等重要领域,对工艺设计、过程放大、运行控制等全过程采用大规模模拟技术,开发系统创新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及其关键装备,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煤炭、石化行业若干重大工艺应用的虚拟工厂。如:DMTO、FT合成、气化等工艺的全流程分析和系统集成、核心反应器构体、显示等功能的专用软件化、仿真机调试、制造及虚拟工厂专用软件的调试及运行。
  • 建设验证性实验平台。针对典型的重大应用工艺过程,建设虚拟和实验平台,实现实际和虚拟装置运行状态基本同步的数字化定量控制;多相复杂流动结构及装置内流动与传递过程三维准实时的高精度测量与显示。为工艺装置运行的在线优化、事故预警与分析和操作人员培训等提供手段和指导性原则。

科研进展
       EMMS课题组在多尺度模拟超级计算系统上实现了对冶金工业中常见的竖炉内的布料及其内的多孔介质流动状况的大规模模拟,模拟的竖炉总高约29m,内径约8m。为了使模拟的过程和真实生产过程接近,采用离散单元法模拟铁矿石动态地上部布料过程,这将使模拟含铁料柱的空隙率和生产过程更接近。通过模拟布料过程,还可以解析物料的轨迹,考察不同情况布料模式(形成料堆厚度、颗粒粒径、形状、颗粒偏析情况)和布料不均后的炉内情况。对于近似于填充床式的含铁料柱的竖炉内煤气流场的分布,我们采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进行了大规模模拟。模拟中的计算格点多达数十亿,使用了432个Tesla C2050进行并行计算,单卡计算速度约是普通CPU单核的60倍。
  • http://www.mpcs.cn/evolve/213.htm
    是我们利用12个Tesla C2050 对竖炉某个截面上流动的二维模拟,利用GPU的强大计算能力与图形处理功能,对模拟结果可以进行实时可视化输出。多尺度模拟超级计算系统上可以对包含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个固体颗粒的气固系统进行直接数值模拟,从数值上解释流动状况,从而对机理进行探索,同时也为上一层次的模拟方法如双流体模型或颗粒轨道模型提供可靠的关联式。
  • http://www.mpcs.cn/evolve/211.htm
    是一个气固系统直接数值模拟算例的流场图,其中包含的固体颗粒数约100万,使用了576个NVIDIA Tesla C2050 GPU进行大规模并行计算,单个GPU卡的计算速度约是普通CPU单核心的20-30倍。
  • http://www.mpcs.cn/evolve/212.htm
    是我实验室能量最小团队在多尺度模拟超级计算系统上对一个工业规模的滚筒进行的大规模模拟。滚筒中运动的颗粒约有960万,直径10mm,滚筒直径1.5m,长13.5m,转速5转/分,模拟采用了270个 Tesla C2050 GPU并行计算,单个GPU加速卡的计算速度约是普通CPU单核心的50倍左右,使得整个计算速度约为实际物理过程的1/13,达到了准实时模拟。


[ 本帖最后由 shinemin 于 2011-11-9 20:48 编辑 ]
发表于 2011-11-9 21: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上各位提供的信息!
发表于 2011-12-4 23:57:55 | 显示全部楼层
站长你的信息有点小问题哦,北航的流体所分为实验和计算两块了,网上那个主要指的是计算流体实验室,以李春萱院士为代表的。还有一个是在流体所,有几个小型风动和一个水洞,以邓学蓥老师为代表。
还有北航航空学院刘沛清老师的团队也是计算流体比较多的,他们的计算能力比国家计算流体实验室也不差多少。
发表于 2011-12-5 07: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apoupascap 于 2011-12-4 23:57 发表
站长你的信息有点小问题哦,北航的流体所分为实验和计算两块了,网上那个主要指的是计算流体实验室,以李春萱院士为代表的。还有一个是在流体所,有几个小型风动和一个水洞,以邓学蓥老师为代表。
还有北航航空学院 ...


我们的信息是从北航网站上转载过来的,您要是有补充内容的话请用跟贴的方式发在后面,谢谢!
发表于 2011-12-5 11: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北航不是还有个仿真中心,大响搞的。计算能力到底有多少搞不清楚。反正每年有上千万的经费。漂亮动画算了不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7: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航到底有几个仿真中心?5系也有一个。
发表于 2012-4-11 13:2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 webmaster 的帖子

我就是5系的,不过我是人机环境的飞机防冰教研室的。人机环也有一个仿真中心。。。10个节点,每个节点16核。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13: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byb1218 于 2012-4-11 13:25 发表
我就是5系的,不过我是人机环境的飞机防冰教研室的。人机环也有一个仿真中心。。。10个节点,每个节点16核。


到处是仿真中心,这些“中心”以后是不是会变成仿真“节点”?
发表于 2013-2-22 04: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流体系
http://hangkong.nwpu.edu.cn/xkjs/ltlx.htm
流体力学学科源于航空学院的原53专业,197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并入后,学科力量进一步增强。从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为我 国首批 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985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获力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1998年批准为长 江特聘 教授设岗学科。1992年原国防科工委在本学科设立“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995年原航空工业总公司又成立了 “航空气动力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2007年进入国家重点学科的培育计划,学科依托的“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防重点实验室”2008年顺利通过评估。师资强大,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目前我院流体力学学科主要包括4个研究方向:理论与设计空气动力学研究、实验空气动力学研究、流固耦合、气动声学等交叉学科研究、新概念飞行器流体力学问题研究等方向。在空气动力学试验方面,我校是中国高校中风洞试验设备最全的大学,现在仍然保存着中国第一座风洞。1992年研制成功低湍流度风洞,其湍流度达到0.02%的世界先进水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建成的亚洲最大的低速翼型风洞,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利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建设的国内第一座连续式高速增压风洞,试验雷诺数达到15×106,为国家大型飞机工程研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
该学科依托“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防重点实验室”,突出翼型、机翼与新概念飞行器布局设计主要特色,建立了包括理论分析、数值模拟、高速/低速风洞实验在内的综合研究软硬件环境。学科建设注重前沿性、创新性,在设计空气动力学、流固耦合力学、流动控制技术等重点研究方向上,形成了日趋完善的分析、评估与验证完整体系。
主要研究方向简介如下:
☆设计空气动力学研究
流体力学学科的重点与特色研究方向,逐步建成了一套翼型、机翼与新概念布局设计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体系,所设计的翼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完成的先进翼型和机翼设计技术研究课题,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在国内首次系统地研究发展了一套基于CFD技术的翼型气动分析与设计方法,创新性地提出和发展了若干新的翼型设计思想,并运用此设计思想设计了一批用于飞机、直升机、水下螺旋桨、空气螺旋桨和风机的高性能新型翼型。
☆流固耦合力学研究
为了应对航空航天领域中面临的非线性流固耦合问题,发展了以气动弹性为重点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体系。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解决型号设计问题相结合,开展了多层次的非线性流固耦合研究,解决了目前飞行器设计中无法解决、很难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非线性气动弹性技术难题,形成了考虑弹性变形条件下的飞行器气动特性分析与设计能力。
☆流动控制技术研究
通过数值模拟与风洞实验研究,在非定常分离流动特性、涡的稳定性机理与控制等方面获得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
☆实验流体力学研究
流体力学学科依托“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防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内最大的低速翼型风洞与国内第一座连续增压高速翼型风洞,以及数座其他类型风洞在我国空气动力学学术研究和型号研制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了新设计概念和设计方法的风洞实验验证研究,如新布局研究和等离子隐身、减阻研究等;拥有激光测速仪、红外热像仪、热线、热膜风速仪等先进仪器,开展了复杂流动测试和流动机理的研究;拥有动态测压、测力等非定常测试技术。
发表于 2013-2-22 04: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流体系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流体系
http://hangkong.nwpu.edu.cn/xkjs/ltlx.htm
流体力学学科源于航空学院的原53专业,1970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并入后,学科力量进一步增强。从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为我 国首批 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985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获力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1998年批准为长 江特聘 教授设岗学科。1992年原国防科工委在本学科设立“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995年原航空工业总公司又成立了 “航空气动力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2007年进入国家重点学科的培育计划,学科依托的“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防重点实验室”2008年顺利通过评估。师资强大,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目前我院流体力学学科主要包括4个研究方向:理论与设计空气动力学研究、实验空气动力学研究、流固耦合、气动声学等交叉学科研究、新概念飞行器流体力学问题研究等方向。在空气动力学试验方面,我校是中国高校中风洞试验设备最全的大学,现在仍然保存着中国第一座风洞。1992年研制成功低湍流度风洞,其湍流度达到0.02%的世界先进水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建成的亚洲最大的低速翼型风洞,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利用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建设的国内第一座连续式高速增压风洞,试验雷诺数达到15×106,为国家大型飞机工程研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
该学科依托“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防重点实验室”,突出翼型、机翼与新概念飞行器布局设计主要特色,建立了包括理论分析、数值模拟、高速/低速风洞实验在内的综合研究软硬件环境。学科建设注重前沿性、创新性,在设计空气动力学、流固耦合力学、流动控制技术等重点研究方向上,形成了日趋完善的分析、评估与验证完整体系。
主要研究方向简介如下:
☆设计空气动力学研究
流体力学学科的重点与特色研究方向,逐步建成了一套翼型、机翼与新概念布局设计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体系,所设计的翼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完成的先进翼型和机翼设计技术研究课题,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在国内首次系统地研究发展了一套基于CFD技术的翼型气动分析与设计方法,创新性地提出和发展了若干新的翼型设计思想,并运用此设计思想设计了一批用于飞机、直升机、水下螺旋桨、空气螺旋桨和风机的高性能新型翼型。
☆流固耦合力学研究
为了应对航空航天领域中面临的非线性流固耦合问题,发展了以气动弹性为重点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体系。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解决型号设计问题相结合,开展了多层次的非线性流固耦合研究,解决了目前飞行器设计中无法解决、很难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非线性气动弹性技术难题,形成了考虑弹性变形条件下的飞行器气动特性分析与设计能力。
☆流动控制技术研究
通过数值模拟与风洞实验研究,在非定常分离流动特性、涡的稳定性机理与控制等方面获得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
☆实验流体力学研究
流体力学学科依托“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防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内最大的低速翼型风洞与国内第一座连续增压高速翼型风洞,以及数座其他类型风洞在我国空气动力学学术研究和型号研制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展了新设计概念和设计方法的风洞实验验证研究,如新布局研究和等离子隐身、减阻研究等;拥有激光测速仪、红外热像仪、热线、热膜风速仪等先进仪器,开展了复杂流动测试和流动机理的研究;拥有动态测压、测力等非定常测试技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