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545|回复: 37

征集流体研究机构信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5 13: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各位网友:大家好!
本站资讯栏目面向所有网友征集“研究机构”信息,包括研究室、实验室、研究团队的基本信息,以供大家参考。这里的“研究机构”必须是正式机构,不包括短期临时建立的小型团队。信息内容包括:机构名称,建立日期,研究方向,人员数量,软硬件资源和联系办法等。信息内容完整被发布在资讯栏目的,将在信息中公布提供者名称(真实姓名或网名),同时给提供信息者增加1点威望和500流体金币。相关信息请发送到webmaster@cfluid.com,多谢网友们的大力支持!
流体中文网
2010年8月15日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13: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站首页的“会议信息”是免费发布的,需要发布会议信息的朋友,请将完整的会议信息发送到webmaster@cfluid.com,并注明“首页发布”即可在本站首页发布。“会议信息”目前仅限与流体力学研究相关的学术会议信息,暂时不包括软件培训等活动信息。
发表于 2010-8-15 14: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考虑请站长在此写个模板,比如同济你在的机构,这样方便后来者照此提供必要参考信息。
发表于 2010-8-15 19: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同济航力学院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流体力学研究所或实验室或教研室,我们流体力学方向的导师目前是散布在航空和基础教学两大块,今年刚申请通过的航空航天技术硕士点中有空气动力学这个方向,可以招收空气动力学方向的硕士生,但是还没有一个成形的机构,所以这里就不拿我们做例子了。
发表于 2010-8-15 19: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北航流体所做个例子

流体力学研究所简介

        流体力学学科是我校较早组建,国内同类专业中设置最早的学科,是全国重点学科,也是首批国家教委批准有权授予博士(1981年)和博士后流动站(1983年)的学科。流体力学实验室90年1月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开放实验室”;91年5月被国家教委和国家计委联合批准为“重点发展项目国家专业实验室”;94年5月被国防科工委批准为“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2000年8月本学科又被教育部批准为“流体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流体力学研究所,现有人数36人,教授14人(其中有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博士导师13人)、副教授(含副研、高工、高级实验师)16人,其他6人。
一、主要研究方向:
1.非定常流与旋涡运动
2.先进气动布局和高超音速流动
3.湍流与转捩
4.计算流体力学
5.仿生流体力学
6.流体物理及工程应用
二、科研成果:
  近五年以来的科研项目共166项,其中国家级38项、省部级横向课题138项、总经费3576万元(其中国家级681万元)。有不少高水平的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二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一项;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
  近五年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部委一等奖一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六项。
三、学术论文:
  近年来发表论文263篇,突出反映本学科水平的有:
  国际刊物84篇(其中有AIAA Journal,Journal of Aircraft,Experiments
in Fluid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等国际著名杂志);《中国科学》6篇;SCI收录近70篇。
  在“边界层转捩”、 “分离流控制”、“昆虫飞行中的非定常高升力”、“区域分解算法”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四、人材培养:
  近五年以来培养博士100人(在校74人),硕士155人(在校70人);本科生215人;
五、本所现有实验室设施:
  四座低速风洞,两座高速风洞,三座小型水槽和已建成的、目前亚洲最大的流动显示多用途水洞。测试设备有低速、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热线风速仪,噪音测量系统,高速摄影系统,纹影仪,粒子图像测速和激光荧光流动显示测量系统等。近年利用世行贷款引进的HD2000测控系统,HyScan2000电子扫描压力测量系统,光学多道分析系统,YAG脉冲激光器系统,数字图象处理系统,等一批先进的测控设备。
  计算设备有国家计算流体力学实验室的大规模计算机系统。
发表于 2010-8-15 19: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是北航流体所的例子,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原文摘自北航网站。在资讯栏目中的链接如下:

http://www.cfluid.com/?action-viewnews-itemid-8788
 楼主| 发表于 2010-8-19 18: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把自己所在单位的信息发过来即可,多谢!
发表于 2010-8-21 08: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mjwang提供“中国科学院环境力学实验室”信息

中科院环境力学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Mechanics)于2008年12月正式建立,是力学所重点培育发展的实验室之一。长期以来,力学所紧密结合国际力学科学发展前沿,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推动力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研究和学科融合,最早在国内倡导环境力学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针对环境开展研究工作,1986年组建了环境流体力学研究组,进而率先成立了国内唯一的环境流体力学研究室。之后,于1995年成立了环境科学与技术中心,2007年成立了环境力学中心。经过近20余年的发展,无论是人才队伍建设还是科研能力建设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尤其在西部及沿海开发、流域及海洋水环境、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工业过程的节能减排和废弃物处理,以及重大工程中的环境和灾害问题,逐步集中研究方向,形成学科优势。

实验室主要面向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致力于环境及灾害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研究影响和制约我国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气候变迁、环境破坏、生态退化、节能减排、废弃物处理、重大自然与工程灾害中的力学机理和演化规律,为我国环境保护及治理、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同时,建设特色鲜明、系统配套的科学实验平台和数值模拟平台,促进我国环境力学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和引领我国环境力学的学科发展。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包括:
1. 流域(河流,湖泊,河口)水环境及灾害
2. 海洋(近岸,深海)环境及工程安全
3. 大气边界层,区域大气环境及气候
4. 工程地质灾害的评价、监测与预警
5. 工业过程的节能减排,能源的高效洁净利用
6. 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7. 环境灾害力学的数值仿真平台
人员大概是按照上述七个方向 每个方向有3-4名主要的研究员、若干副研究员、研究生等。

联系办法:
实验室主任: 刘青泉
实验室副主任: 林缅、魏小林
学术秘书: 张宇、赵颖
行政秘书: 文静 (E-mail:wenjing@imech.ac.cn)
联系电话: 86-10-82544171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环境力学重点实验室
联系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15号
邮政编码: 100190

详细信息请参见:http://lem.imech.ac.cn

提供者:王晓亮 (力学所研究生)
论坛用户名:mjwang
发表于 2010-8-22 15:3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zhh0910)提供

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前身为创建于1962年的吉林工业大学排灌机械研究室,1963年成建制迁入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81年成立排灌机械研究所,1993年成立流体机械工程技术中心,1999年1月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发文同意组建江苏省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1年12月成立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流体中心)。中心连续八年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称号,并被国家科委、国家教委授予全国高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本中心所在的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是国内唯一以研究水泵为主的国家重点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所在的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中心是机械工业定点的全国“现代水力机械培训中心”,也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排灌学会的挂靠单位,还是江苏省AAA级信誉咨询机构,主办的《排灌机械》杂志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江苏省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连续三次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财政厅评为江苏省优秀工程中心。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先进单位。

     江苏省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中心业务上接受江苏省科技厅和镇江市科技局的领导,行政上接受江苏大学的领导。中心实行由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和江苏大学及共建企业组成的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并聘请国内外本领域的专家组成技术委员会,直接对中心主任负责。中心领导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工作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双向选择,落聘人员由校人才交流中心统一安排。

本中心是我国重要的流体机械(尤其是各类水泵、喷头产品)的试验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中心之一,是全国喷灌机械、小型潜水电泵、轻工业专用泵、潜水排污泵等的行业归口单位。机械工业排灌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镇江)、轻工业专用泵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泵类产品质量检测站等专职检测机构设在本中心,拥有5000m2的多功能综合实验室和世界一流、亚洲最大的室内喷灌试验厅,承担着国家、行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检测、生产许可证发放和委托试验等工作。

本中心拥有一支精干的科技队伍,现有职工40余人,其中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研究员)1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及青年专家5人,省、部级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4人。

本中心科、工、贸、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相结合,具有很强的综合优势。针对影响流体机械工业特别是各类工农业用泵及泵站工程、排灌机械工程、节水灌溉工程、石油化工过程和环境保护工程等发展的重大关键性、基础共性技术问题,及时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的工程化研究与开发,持续地向行业提供成熟、配套、适应规模化生产的新产品和工艺及装备技术。同时,在泵水力模型和特性研究、无堵塞泵设计和开发、低比转速及无过载泵的设计、泵计算机辅助水力设计、军工及特种石油化工泵产品开发、新型节水灌溉技术及装备研究、泵内流动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人工心脏泵技术、机电一体化泵技术,泵站自动控制技术、试验台及其自动化测控系统设计、园林艺术工程等方面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

历年来,已有200余项科研成果通过了省、部级以上鉴定,其中有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8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国家专利50余项,出版著作及各类标准50余部,发表论文1000余篇。80%以上的科研成果已成功转化为生产力,与全国1000多家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技术服务,开发新产品200余种,其中不少产品被国家列为节能产品和更新换代产品,大量替代进口。全国约80%的喷灌机组和水泵CAD软件、70%的无堵塞泵、60%的小型潜水电泵、50%的轴流泵水力模型、40%的低比速及无过载泵、30%的水泵试验台为本中心设计和开发,并在南水北调、三峡工程、引滦入津、东深供水、太湖流域综合治理等国内外大中型工程上广泛应用,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流体机械行业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0: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一些网友的提问

有网友问我们征集这类信息做什么用?

征集这类信息主要是充实我们网站“资讯”栏目下的“研究机构”子栏目,便于大家在寻找合作伙伴、求职升学等过程中查找相关信息的需要。除了“研究机构”栏目外,我们“资讯”栏目的“会议信息”、“流体人物”、“流体动态”等子栏目也征集信息,对于提供信息的网友给予同样的加分。
发表于 2010-9-1 10: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江苏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http://ltzx.ujs.edu.cn/main.asp?classid=100&mainid=1395

[ 本帖最后由 393048104 于 2010-9-1 14:07 编辑 ]
发表于 2010-9-16 10: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由原国家科委、国家教委联合批准于1981年成立的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研究室。1985年12月被原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开放实验室,1989年进入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系列,1995年9月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1997年4月和2003年2月通过国家评估。

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为路甬祥院士。现任实验室主任陈鹰教授,副主任是居冰峰教授、刘昊副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路甬祥院士,副主任谭建荣院士和王祖温教授。经过多年的培养和积累,实验室已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精干、多学科的科研队伍。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7名,客座人员18名,分别属于流体传动及控制、机械电子工程、应用流体力学、信号处理及检测等专业。固定人员中,院士1人,教授39人(其中博导34人),副教授7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近300名。

实验室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学科发展和为国民经济建设、为国家安全、国防建设服务为己任,以“一流的人才梯队,一流的教育质量,一流的科研水平,一流的成果转化”为奋斗目标,在科研工作、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开放交流、实验设备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实验室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提供了本领域国内一流的研究条件。一批新的实验装置正在建设之中。在不断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实验室还着眼于满足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在将流体传动及控制技术应用于能源、交通、海洋、冶金等重要领域以及国防建设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实验室已成为我国流体传动及控制领域最重要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在国际上也有广泛的影响。


http://sklofp.zju.edu.cn/newskl/gk.php
发表于 2010-9-24 20: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0-18 22: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交通大学流体机械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的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我国最早的透平压缩机专业,1981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博士点,继而成为国家首批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经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成立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1995年又批准依托本学科建立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992年在全国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所属二级学科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中,被评为“A”级,名列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全国第一。2001年在全国重点学科第二次重新评估中,再次以同类二级学科第一名入选全国高校“十五”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的传统优势是以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主攻目标,立足于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流体机械及工程技术发展,为流体机械领域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行业技术骨干,为国民经济建设和行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依据国家目标和西部大开发的需求,在“十五”建设期间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优化,在保持学科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解决影响学科发展的重大应用基础和学术前沿问题,更加重视围绕国家目标和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的战略需求。“十五”期间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确定为:(1)流体机械的流动理论与实验;(2)大型离心压缩机及通用流体机械设计方法与应用技术;(3)流体工程中的复杂、多相流动。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地融合了学科现有的研究基础及条件,凝聚了学科现有的人员实力,体现了学科交叉与前沿性。

   五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66项,其中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及各类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39项,五年期间累计科研到款3333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2144万元。在科研基地建设方面,依托本学科建立的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承担了包括国家、省部级及国外企业在内的委托研发项目100余项。学校985和211工程支持本学科建设资金600万元,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新增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20余台套,实验装置特色明显,实验条件改善显著,为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创造了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在科研成果方面,获得了国家级科技奖3项,省部级奖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53篇,EI收录142篇。

   通过培养和引进,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31人(教授、博导14人),实验室研究人员9人。其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4名。在人才培养方面,2001-2005年培养博士生33人,硕士生151人,其中获得国家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五年间先后主办了国际国内学术会议4次,承担国际合作交流项目7项。教师及研究生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地区进修、合作交流超过10人次。

   本学科在建设期内取得了多项代表性研究成果:

   (1)大型离心压缩机关键共性技术及在石化、冶金行业的应用: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项目开发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离心压缩机设计、制造技术,研制的大型石化离心压缩机组,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突破了二氧化碳离心压缩机叶轮出口相对宽度的使用极限,经济效益已超过5000万元,新研发的缸内静叶可调新型高炉鼓风机相对同类传统风机节能8-15%,已有300余台产品在工业中应用,取得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该项目的主要创新性点包括:1)解决了速度梯度方程与化工气体状态方程耦合求解发散的问题,建立了任意空间自由曲面三元叶轮反问题设计方法;2)将反问题设计方法与实验设计和响应面技术相结合,发展了三维粘性流场计算框架下的三元叶轮设计理论和技术;3)研制出了17个不同流量系数的高压小流量三元叶轮模型级,56个任意空间自由曲面大流量三元叶轮模型级。4)发明了“径、混流式三元叶轮单轴进刀铣削工艺”、“鼓锥形刀具及用鼓锥形刀具侧铣复杂曲面离心叶轮的方法”,减少了任意空间自由曲面三元叶轮的五坐标加工工时,大大降低了三元叶轮的制造成本。5)利用上述共性技术,研制的年产52万吨尿素装置二氧化碳压缩机增产节能型高压缸转子技术,在保持驱动透平不变的条件下可增产10~15%;研制的二氧化碳压缩机组在22000Nm3/h小流量工况下防喘振阀可全部关闭,比从国外引进机组节能10.2%,单台二氧化碳压缩机组可节资增效3596万元。6)研制的“缸内静叶可调‘全可控涡’三元叶轮离心高炉鼓风机”系列产品,整机效率达85~87%,比二元叶轮离心高炉鼓风机效率提高8~10%,达到和超过了同流量范围轴流式风机的效率,而价格仅为轴流风机的50-65%。该产品有很好的市场竞争力,近3年已销售135台,由节电和增产创造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基础研究实验平台建设成效明显,承担国家重要科研课题的能力提高显著 “十五”学科建设期间,学科建成了5-8万转/分转速可调的离心压缩机实验台位,实验装置的关键性能指标、应用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了阵风风谱模拟风洞,实现了野外阵风的实验室模拟及非定常风沙两相流的PIV瞬态测量。改造升级了原有PIV流场测试系统,建成了微通道、微灌溉滴头PIV实验测量系统(Micro-PIV),已用于微尺度流动的基础研究。在十五期间立项的基础上,2006年学科与沈鼓合作启动了“大型多级透平压缩机内部非定常流场测量研究试验台”建设,预期达到最大功率800kw,转速范围0-30000rpm,速度测量范围0-500m/s,压力测量范围0-2×105Pa,频率范围0-100kHz,可用于对工业透平压缩机及类似动力机械内部非定常流动速度和动态压力进行测量。

   科研平台水平的显著提升,大大提高了本学科承担国家重要课题的能力。十五期间,本学科纵向科研经费达到了2144万元。其中国家发改委高科技产业化项目《透平压缩机组的集散控制与状态监测》获800万元国拨研究经费,国家863重大项目《100KW微型燃机压气机研究》获160万元国拨经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机沙产业关键技术开发及示范》获150万元研究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特别是2006年以来本学科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教育部及陕西省项目7项,新批主持国家“863”目标导向类项目1项获国拨经费447万元,自由探索类项目1项获经费90 万元,国防基础研究项目1项获经费300万元。2006年本学科立项的纵向课题经费1120万元。

   本学科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流体机械是石油、化工、冶金、空分、能源动力、国防等许多重大装备工业的心脏设备,其耗电量约占全国工业总用电量的三分之一,也是国外对中国技术封锁最为严格的领域之一。本学科在发展大型石化离心压缩机设计、制造技术取得了重要成果。研制、开发的化肥装置二氧化碳压缩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2005年青海格尔木盐湖城33万吨/年尿素装置二氧化碳压缩机的国际招标中击败德国MAN透平、日本三菱重工等世界著名公司,赢得标书。该成果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提升了中国流体机械行业的国际声誉。

   依托本学科研发的流体机械关键共性技术组建的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下属公司-西安交大赛尔机泵成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石化、空分、冶金等行业用大型透平压缩机、鼓风机系列产品,年产值已过3亿元人民币、利税超过3000万元。一方面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较大贡献。

   本学科与沈鼓集团公司合作,开发了年产60万吨乙烯装置配套压缩机的关键技术,联合投资改扩建学科现有化工介质离心压缩机闭式循环实验装置。本学科与陕鼓集团公司合作,解决了轴流+离心复合型透平压缩机关键技术,为大型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http://nd.xjtu.edu.cn/page/page_46.html
发表于 2010-10-18 22: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交通大学流体机械研究所

西安交通大学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的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我国最早的透平压缩机专业,1981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博士点,继而成为国家首批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经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成立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1995年又批准依托本学科建立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992年在全国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所属二级学科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中,被评为“A”级,名列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全国第一。2001年在全国重点学科第二次重新评估中,再次以同类二级学科第一名入选全国高校“十五”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的传统优势是以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主攻目标,立足于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流体机械及工程技术发展,为流体机械领域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行业技术骨干,为国民经济建设和行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依据国家目标和西部大开发的需求,在“十五”建设期间对学科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优化,在保持学科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解决影响学科发展的重大应用基础和学术前沿问题,更加重视围绕国家目标和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的战略需求。“十五”期间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确定为:(1)流体机械的流动理论与实验;(2)大型离心压缩机及通用流体机械设计方法与应用技术;(3)流体工程中的复杂、多相流动。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地融合了学科现有的研究基础及条件,凝聚了学科现有的人员实力,体现了学科交叉与前沿性。

   五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66项,其中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及各类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39项,五年期间累计科研到款3333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2144万元。在科研基地建设方面,依托本学科建立的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承担了包括国家、省部级及国外企业在内的委托研发项目100余项。学校985和211工程支持本学科建设资金600万元,流体机械国家专业实验室新增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20余台套,实验装置特色明显,实验条件改善显著,为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创造了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在科研成果方面,获得了国家级科技奖3项,省部级奖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53篇,EI收录142篇。

   通过培养和引进,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31人(教授、博导14人),实验室研究人员9人。其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名,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4名。在人才培养方面,2001-2005年培养博士生33人,硕士生151人,其中获得国家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五年间先后主办了国际国内学术会议4次,承担国际合作交流项目7项。教师及研究生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地区进修、合作交流超过10人次。

   本学科在建设期内取得了多项代表性研究成果:

   (1)大型离心压缩机关键共性技术及在石化、冶金行业的应用: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项目开发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离心压缩机设计、制造技术,研制的大型石化离心压缩机组,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突破了二氧化碳离心压缩机叶轮出口相对宽度的使用极限,经济效益已超过5000万元,新研发的缸内静叶可调新型高炉鼓风机相对同类传统风机节能8-15%,已有300余台产品在工业中应用,取得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该项目的主要创新性点包括:1)解决了速度梯度方程与化工气体状态方程耦合求解发散的问题,建立了任意空间自由曲面三元叶轮反问题设计方法;2)将反问题设计方法与实验设计和响应面技术相结合,发展了三维粘性流场计算框架下的三元叶轮设计理论和技术;3)研制出了17个不同流量系数的高压小流量三元叶轮模型级,56个任意空间自由曲面大流量三元叶轮模型级。4)发明了“径、混流式三元叶轮单轴进刀铣削工艺”、“鼓锥形刀具及用鼓锥形刀具侧铣复杂曲面离心叶轮的方法”,减少了任意空间自由曲面三元叶轮的五坐标加工工时,大大降低了三元叶轮的制造成本。5)利用上述共性技术,研制的年产52万吨尿素装置二氧化碳压缩机增产节能型高压缸转子技术,在保持驱动透平不变的条件下可增产10~15%;研制的二氧化碳压缩机组在22000Nm3/h小流量工况下防喘振阀可全部关闭,比从国外引进机组节能10.2%,单台二氧化碳压缩机组可节资增效3596万元。6)研制的“缸内静叶可调‘全可控涡’三元叶轮离心高炉鼓风机”系列产品,整机效率达85~87%,比二元叶轮离心高炉鼓风机效率提高8~10%,达到和超过了同流量范围轴流式风机的效率,而价格仅为轴流风机的50-65%。该产品有很好的市场竞争力,近3年已销售135台,由节电和增产创造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基础研究实验平台建设成效明显,承担国家重要科研课题的能力提高显著 “十五”学科建设期间,学科建成了5-8万转/分转速可调的离心压缩机实验台位,实验装置的关键性能指标、应用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建成了阵风风谱模拟风洞,实现了野外阵风的实验室模拟及非定常风沙两相流的PIV瞬态测量。改造升级了原有PIV流场测试系统,建成了微通道、微灌溉滴头PIV实验测量系统(Micro-PIV),已用于微尺度流动的基础研究。在十五期间立项的基础上,2006年学科与沈鼓合作启动了“大型多级透平压缩机内部非定常流场测量研究试验台”建设,预期达到最大功率800kw,转速范围0-30000rpm,速度测量范围0-500m/s,压力测量范围0-2×105Pa,频率范围0-100kHz,可用于对工业透平压缩机及类似动力机械内部非定常流动速度和动态压力进行测量。

   科研平台水平的显著提升,大大提高了本学科承担国家重要课题的能力。十五期间,本学科纵向科研经费达到了2144万元。其中国家发改委高科技产业化项目《透平压缩机组的集散控制与状态监测》获800万元国拨研究经费,国家863重大项目《100KW微型燃机压气机研究》获160万元国拨经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有机沙产业关键技术开发及示范》获150万元研究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特别是2006年以来本学科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教育部及陕西省项目7项,新批主持国家“863”目标导向类项目1项获国拨经费447万元,自由探索类项目1项获经费90 万元,国防基础研究项目1项获经费300万元。2006年本学科立项的纵向课题经费1120万元。

   本学科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流体机械是石油、化工、冶金、空分、能源动力、国防等许多重大装备工业的心脏设备,其耗电量约占全国工业总用电量的三分之一,也是国外对中国技术封锁最为严格的领域之一。本学科在发展大型石化离心压缩机设计、制造技术取得了重要成果。研制、开发的化肥装置二氧化碳压缩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2005年青海格尔木盐湖城33万吨/年尿素装置二氧化碳压缩机的国际招标中击败德国MAN透平、日本三菱重工等世界著名公司,赢得标书。该成果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提升了中国流体机械行业的国际声誉。

   依托本学科研发的流体机械关键共性技术组建的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下属公司-西安交大赛尔机泵成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石化、空分、冶金等行业用大型透平压缩机、鼓风机系列产品,年产值已过3亿元人民币、利税超过3000万元。一方面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较大贡献。

   本学科与沈鼓集团公司合作,开发了年产60万吨乙烯装置配套压缩机的关键技术,联合投资改扩建学科现有化工介质离心压缩机闭式循环实验装置。本学科与陕鼓集团公司合作,解决了轴流+离心复合型透平压缩机关键技术,为大型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http://nd.xjtu.edu.cn/page/page_4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