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见着了高自友教授, 他告诉我论坛上有上述贴子.
不要抬我, 压力已经够大了, 把群体搞好, 做出点原创性的东西, 是我们群体的目标. 交通事业何其神圣, 何其广阔, 我哪里谈得上什么巨大贡献. 只不过在极少的几个方向上做点研究罢了. 我们应该抓住我国交通大发展的机遇, 把基础理论做上去, 各人在自己的方向上, 扎扎实实工作, 都是为我们的交通添砖加瓦. 众人拾柴火焰高, 我们的火力大了, 在科学的大家庭里才会有年轻的交通科学的位置.
衣食住行, 人之根本, 我相信在行的问题上, 是大有可为的. 目前我们交通的地位还很尴尬, 但要相信, 趋势是在朝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的. 973最终也会来的.
沈文庆院士说, 要用自然科学的严密的思路, 研究行为问题, 说得非常好!
一条这样的轨迹, 先是道路交通流, 在50-70年代非常火热, 许多奠基性的东西形成于这个时代. 然后是网络交通流, 在70-90年代出了许多好东西, 什么combined model呀, VI呀, DTA呀, 都形成于这个时代. 现在道路交通流又火热了, 离散选择理论研究复合行为问题也很火热, 交通网络的复杂性研究更火热. 这非常好, 说明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广, 认识越来越深, 整个家庭一派生机, 我们的研究机会多多.
我认为, 交通科班出身的, 不应该排斥学数学, 学物理, 学经济学, 学管理学, 学控制等出身的, 他们的加入, 正好说明交通的吸引力, 也能够把交通学科的重要性传播开来. 交通现象是谁都能够观察的, 因为学科年轻, 交通的基本理论也就那几个, 把几本奠基性的著作读完了, 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所以, 我们的大门是敞开的. 我不是交通科班出身的, 但在土木工程系里工作了四个多年头, 了解一点里面的道道. 故而这样讲, 希望各位不怪. 就国内目前的情形讲, 确实是交通学院的师生们在国际三大交通科学刊物上(还应该包括PR-E, 因为道路交通流的论文大多在它上面发表)发表的论文太少了点, 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改变目前重工程, 轻理论, 重硬件, 轻软件的状况.
不妥之处, 请批评指正.
黄海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