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282|回复: 23

对现代交通流理论的一点理解和注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13 19: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其实这个帖子的大部分内容本人已经在中国交通技术论坛中已经谈论过,不过比较零碎,没有系统的阐述,对于交通流理论这个话题,可以说的内容很多,而且大家对于这方面内容的可能不大注意或是了解,想适当的说说,以期产生共鸣、质疑和讨论,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随着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将交通技术和交通科学割裂开分别独自研究或者不能紧密的合作已不现实,但是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国内交通工程、规划界人士、专家、学者著书写作是所依赖的交通流理论是国外八九十年代的内容,对于目前国际和国内交通流研究的现状并不是太了解!可以这样说,九十年代中后期交通流理论的一个飞跃(形成了目前所谓的“现代交通流理论”),国内的交通专家们没有赶上。因为这次飞跃需要研究者具有完备的数理功底。于是国内一些在数理科学方面做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种变化,并且跟上了这个潮流,这些专家及其团队,诸如:上海大学 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的戴世强教授及其课题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吴清松教授及其课题组、汪秉宏教授及其课题组,华东师范大学的顾国庆教授及其课题组等等,在这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工作,可以毫不夸张的这样说,我国目前的交通流理论研究是与国际上交通流研究同步的!
国内这两年就出了一本交通流理论方面的专著,就是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吉林大学王殿海教授编的《交通流理论》,首先从这本书说起。书中言,将交通流理论分为传统和现代两部分主要是根据研究的手段和方法来划分的。
所谓的传统交通流理论是指以数理统计和微积分等传统数学和物理方法为基础的交通流理论。其明显的特点是交通流模型的限制条件比较苛刻,模型推导过程比较严谨,模型的物理意义明确。而现代交通流理论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如模拟技术、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等)为主要研究手段而形成的交通流理论,其特点是所采用的模型和技术不追求严格意义上的数学推导和明确的物理意义,而重视模型或方法对真实交通流的拟合效果。主要用于对复杂交通流想象的模拟、解释与预测。另外传统交通流理论和现代交通流理论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理论体系,只不过是它们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手段有所区别,在研究不同的问题时他们各有优缺点。
但是,我个人认为,王殿海的那本《交通流理论》的内容属于90年代中期的水平,其他的内容的在同样的一本介绍交通流理论的国外书上看过了,没有大的变化,我们当时上课用的就是国外的那本,说书不是书吧,应当算是综述类的文献吧!故此,实际上此书的大部分内容和国外那篇文献的内容雷同(应当知道我话中之意),已然没有什么可用的价值。但也可以作为了解的一个窗口吧!
现代交通流理论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通过现场观测、理论建模、数值模拟和实时仿真,研究交通流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总结车辆流、行人流在各种条件下出现不同交通状态的基本规律,诸如交通瓶颈的形成和疏导机理、交通激波的传播和消散规律、交通流从畅行相到同步相直到阻塞相的演变规律、交通信号控制的优化配时等等,为原有交通设施能力的充分利用、新的交通道路和设施的设计规划、以及交通系统的控制、管理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故此,先进的交通流理论应用于交通工程可以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20世纪90年代,纽约市政府原拟修建通往新泽西的新隧道,交通科学家们利用交通流动力学知识,经过合理的建模和分析,调整了原有隧道的交通控制和管理系统,使交通流始终处于高流量的亚稳态,交通通行能力增加20%,从而取消了修建新隧道的计划,这是交通流动力学成功应用的一个范例。事实证明,解决“交通难”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交通科学技术及其基础理论(包括交通流动力学)。
对于可以这样说,九十年代中后期交通流理论的一个飞跃,形成了目前所谓的“现代交通流理论“这句话我想解释一下,同时下面这个认识也为国内交通流研究学者所认同的。这个飞跃分为几个小的突破,分别是
1.1992年开始,美国的罗斯阿拉姆斯国家实验室的Nagel等一帮研究人员将元胞自动机理论应用于交通流研究,将车作为独立的单元研究对象,给定了加速、减速、随机慢化和位置更新四条简单的规则,通过大规模的演化,得到了一系列与实际交通车辆运行结果一致的成果。这项激动人心的结果促使了众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了元胞自动机在交通流研究的工作当中,发展了NS模型(路段交通流)和BML模型(城市路网交通流)等模型,并延续至今。
2.1995年以后,Bando(日本人)引入了优化速度,改进了传统的跟弛(车)模型,使得利用优化速度的跟弛模型(OVM)能够确切的模拟实际的交通运行状况,同时,考虑了换车道规则后,采用优化速度的跟弛模型能够进行实际的交通仿真,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意味着跟弛模型开始”真正“登上交通仿真的大舞台,并横扫这个领域,使得绝大多数交通微观仿真软件采用这个模型作为内核!
3.1995年,美国的著名交通流专家Carlos F. Daganzo质疑交通流的流体力学模型,唱起了流体力学模型的“安魂曲”(他文章的题目就是《交通流流体力学模型的安魂曲》)。指出各向同性的流体力学模型方程会导致类气体行为以及车辆倒退,即车辆未来的运动状态会受到后方车流的影响,这从而违背了车流运动为各向异性、驾驶员只对来自前方的刺激做出反应的基本特性(此处是假设没有超车因素)。为此,AW、张红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TRB副主编,同济大学长江学者)、姜锐(中科大)、薛郁(上海大学、广西大学)各自独立提出了各向异性的流体力学模型,解决了类气体行为以及车辆倒退现象,模拟结果符合实际的交通运行状况。这项工作持续到2002年,我国交通流研究工作者在其中做出了很漂亮的工作。
还有一些小的、断断续续的进展,但是哪项科学的重大进展不是由多个小的突破带动的呢?由此,现代交通流理论的研究逐步摆脱了传统的半经验方法,从多方面入手,建立比较完善的交通流理论,并将交通流理论应用于城市实际交通,编制比较成熟的交通流监控、管理及规划软件。
目前来看,交通流理论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既有考虑总体流动特性的宏观模型,也有考虑单一车辆行为的微观模型。研究的方法包括跟驰模型、动力学模型、动力论方法及元胞自动机方法等。但是,由于交通流临界行为的复杂性,交通流理论迄今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许多交通现象还未得到合理的解释,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全球范围内各种“智能运输系统”研究计划的实施,交通运输的发展远远超前于交通流理论的发展,交通流理论的研究必须奋起直追,才能跟上实际的交通发展。
另外,我个人认为交通流动力学是贯穿交通流理论的的主线,他的发展过程充分显现了交通流理论的进展,时至如今,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也没有使得交通流动力学的发展减弱!比如,香港大学的黄仕进副教授提出了muli-class LWR模型(多等级车流的LWR模型),即按照车速大小划分车流,这项研究使得交通流的流体模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诚然,交通流动力学分析模型的最大缺点就是不够直观。故此,另一类交通流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则以其灵活性、简单性和在计算机上的易操作性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研究人员在这个领域投入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且我认为对与交通流进行动力学分析研究的都是从属于交通流动力学,由于目前交通流研究的领域很杂,界定的范围不确定使得这个认定不是统一的!通常的话,目前交通流研究是按照模型研究来划分的,主要分为微观模型和宏观模型。
但是,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和技术的脱节,国内许多交通工程界专家、学者对我国交通流理论研究的现状不了解。当然,目前,从我个人了解的情况看来:东南大学的王炜教授、清华大学的陆化普教授以及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的王长君副研究员开始认真接触这批交通流理论研究学者,想搭建桥梁,促成交通科学和交通工程的融合!
总之,希望能够在交通界能够注入一种新的活力,使得新的科学理论能够较快的应用到实际,为解决我国的交通问题出谋划策!
以上观点是我个人的浅见,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 本帖最后由 水寿松 于 2009-4-28 21:2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5-14 12: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现代交通流理论的一点理解和注记!

[这个贴子最后由水寿松在 2006/01/08 11:41pm 第 3 次编辑]

注:因为上述内容已经发在城市交通论坛的技术交流板块同标题帖,上面有一些网友的讨论,现转发如下。
来源:http://www.chinautc.com/Forum/di ... =12884&ID=12884

文/云中燕

这篇帖子的内容有些欠考虑,对交通流理论的研究状况只看到了现象,对各理论分支的具体研究内容及进展还没有看到深层次的东西,也许作者本身没有实际的研究,只是看到了一些著作~~~
关于交通流理论体系的分类,王殿海教授的观点还是非常客观的,而且你所列举的几个突破并没有超出这个分类范围。国内编写交通流理论教材和著作的学者,王殿海教授是第一个,到目前为止也是唯一的一个。交通学科的发展,需要实实在在的东西,需要踏踏实实地干实事。这么多年为什么国内没有人敢于编写《交通流理论》,更别提著了(顺便提醒一句:主编、编著和著是不同的),就是因为交通流理论研究需要做太多的基础工作,需要研究者坐得住板凳。王殿海教授敢于编写这部教材,正是体现了其务实的科研态度,他负责的课题组也一直从事交通科学基础研究,难能可贵啊,而这恰恰是国内目前最缺欠的,华而不实是目前国内交通科学界的通病。
为了自己新建的板块而在这里信口开河,搞好板块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手段未必光明正大吧,请三思而后行~~~

发贴时间: 2004-5-14 0:16:07
 楼主| 发表于 2004-5-14 12: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现代交通流理论的一点理解和注记!

[这个贴子最后由水寿松在 2005/03/12 03:22pm 第 2 次编辑]

注(同上)
来源(同上)

文/水寿松
有比较才会有清晰的认识!
对于楼上的话,我无法认同。
我如果只是看了一些著作,就在这里胡编,别人倒也可以相信,但是编到自己要成立一个论坛来吹交通流理论,恐怕不但是别人不信,连云中燕-你自己都会觉得好笑吧!
说我本身没有实际的研究,那么请去看帖子:《关于交通流相变(畅行相、同步相和阻塞相)的理解!》(http://www.tranbbs.com/bbs/dispb ... ;ID=3461&page=1)吧,里面是有一些叙述的!
关于云中燕你说的“国内编写交通流理论教材和著作的学者,王殿海教授是第一个,到目前为止也是唯一的一个。”我来说一个例子,本人的一位同门赴京公干,拜访了北航的×教授,谈及交通流理论时,同门提到,国内已有书出版,此教授言,“国内居然也有交通流理论的书出版?我怎么不知道!即使要写,我也是要邀请×教授和×教授一起来写!”(为免去不必要的麻烦,略去人名)此事真实,意思已然,可能我转述的话中会有个别字删减。
对于云中燕道“因为交通流理论研究需要做太多的基础工作,需要研究者坐得住板凳。……负责的课题组也一直从事交通科学基础研究……”我不想说的太多,对于科学工作者而言,成果的形式一般是paper和专著,通常的是,文章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专著自然呼之欲出,当然,编书和著书自然略有区别,但也要研究到一定的深度才可以编书的,那么我提供一下几位研究交通流理论的教授个人主页,大家可以去看看他们各自在交通流理论方面的论文的质和量(发刊级别和数量),比较一下,自己心里有一杆秤,自然有清晰的结果。
王殿海教授主页:http://home.jlu.edu.cn/~wdh/
戴世强教授主页:http://www.siamm.shu.edu.cn/siamm/zyry/traffic_flow.htm
吴清松教授主页:http://tsee.ustc.edu.cn/detail.p ... 690&postid=2891
汪秉宏教授主页:http://lixy.ustc.edu.cn/detail.p ... 028&postid=2984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一向坚持发帖负责制,就是说我说的话我负责,认识上有错误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交流来更正,不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既然云中燕说我信口开河,那么烦请指出,让我的认识有个提高,我这里先谢了!
另外,交通流动力学论坛建立已有两个月了,他不断在成长壮大,也和中国交通技术论坛结成了友情论坛,我是本着新的科学理论能够较快的应用到实际,为解决我国的交通问题出谋划策这个思路来宣传本论坛的,云中燕你说我的手段不光明正大,我倒是很奇怪了?这个还是想请你指出为好!
实际上,我觉得去交通流动力学论坛看看一些介绍国内交通流理论研究现状的帖子,就会对我的话有正确的认识。
最后,感谢大家的支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编辑过]
发贴时间: 2004-5-14 1:57:06
 楼主| 发表于 2004-5-14 12: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现代交通流理论的一点理解和注记!

[这个贴子最后由水寿松在 2004/05/16 10:23pm 第 1 次编辑]

注(同上)
来源(同上)

文/张国华(论坛版主)

你的见地不错!
但是作为交通工程研究或者工作者必须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
交通工程是一门应用的学科,交通流理论作为交通工程的基础,必须基于实践而谈;
国内目前从事交通流理论研究的,包括你上述所列举的诸位"大家",有几个真正的懂得交通工程,比如说,给他们一个交通节点(比如说某个信号交叉口),他们能剖析交通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吗?
也许你会说这应该是交通工程师所作的工作,(但是他们包括你的观点)一个连基本的东西都不很了解的研究者,所研究的成果能为交通工程作多大的贡献呢?也许贡献的只是学术论文,EI等检索而已!
一家之言,谈谈而已!

发贴时间: 2004-5-14 8:48:02
 楼主| 发表于 2004-5-14 21: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现代交通流理论的一点理解和注记!

注(同上)
来源(同上)

文/云中燕
我赞成斑竹的观点。
交通是工程,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她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探索。交通学科的发展,需要理论研究者、应用研究者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否则要么是天上白云,要么是无源之水

发贴时间: 2004-5-14 19:24:56
 楼主| 发表于 2004-5-15 02: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现代交通流理论的一点理解和注记!

[这个贴子最后由水寿松在 2005/03/11 10:48pm 第 1 次编辑]

注(同上)
来源(同上)

文/水寿松
交通也是科学!
斑竹也来了讨论,不错!
对于交通而言,当然对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也是同样,我们大致可以将对这个学科的研究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性研究、基础应用型研究、应用基础型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许多看似实际应用的学科的发展受到与之个相关联的基础性研究的制约。对于交通而言,这点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局限于各自学习研究的领域,没有能够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有了很多的短视!
斑竹有许多情况也是没有了解,说“国内目前从事交通流理论研究的,包括你上述所列举的诸位"大家",有几个真正的懂得交通工程,比如说,给他们一个交通节点(比如说某个信号交叉口),他们能剖析交通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吗?”其实据我了解,这些个交通流理论研究课题组都学过《交通工程学》,这是新进的研究生必须上的一门课!虽然有些课题组从事的并非是很实际的应用性工作,但是他们照样还是虚心在项交通工程界学习的,这个也是可以看出的,另外,我也在《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上看到了解决左转信号灯引起排队延误的文章,是上海大学的。我认为,斑竹还是有些情况不了解的,所以我会说我国的交通科学和交通技术严重脱节,相互不太了解!
云中燕说“交通是工程,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她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探索。交通学科的发展,需要理论研究者、应用研究者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这句话前半句我不赞同,后半句我认同!
为什么前半句我不赞同呢,请去看一篇科普性的讲述交通科学研究由来和发展的好文章:《The Real Mystery of Nature: What Causes Traffic Jams?(自然界真正的神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交通堵塞? ― 从冷战到拥阻的高速公路/大科学转移其注意)》(http://219.232.54.3/cgi-bin/LB50 ... topic=55&show=0),相信读后大家会有一点认识。
后半句我认同,也举一个例子,是老生长谈了!例如20世纪90年代,纽约市政府原拟修建通往新泽西的新隧道,交通科学家们利用交通流动力学知识,经过合理的建模和分析,调整了原有隧道的交通控制和管理系统,使交通流始终处于高流量的亚稳态,交通通行能力增加20%,从而取消了修建新隧道的计划,这是交通流动力学成功应用的一个范例。如果单纯的依靠交通工程师们,恐怕另外一个隧道早已修好,并且验证“修成开通之时即为堵塞之日”这句经典名言了!
其他的话我也不想多说了,与其浪费口舌在这里解释,不如认真的做点东西,这点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看到斑竹的话:“也许贡献的只是学术论文,EI等检索而已!”想到,国内交通技术界的研究者真正有几位在国际较高水平的交通杂志上发表过文章?诸如TRB之类的!为什么国外的交通工作者就可以一方面做工程,一方面出理论成果?就拿香港做比较吧,黄仕进、罗庚锦和杨海等交通专家一方面接下交通规划和工程的任务,一方面能够在交通流理论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比如黄仕进在03年提出的多等级车流的概念,从中确实看到了传统交通流理论的新发展!他们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交通(理论和应用)专家!
看看国内的情况吧,从众位的言语中就可以看出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编辑过]
发贴时间: 2004-5-15 2:00:14
 楼主| 发表于 2004-5-16 22: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现代交通流理论的一点理解和注记!


此帖加精的理由并非主题帖的内容,而是从网友的对答中可以看出交通技术界对于交通科学的一个态度:“嘴上是可以说不重视,心里却又感到不得不需要”,国内严重的割裂科学和技术使得我国交通方面(理论和应用)的发展与国外相比差了一大截!
可叹!!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22: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现代交通流理论的一点理解和注记!

水寿松注:由于在城市交通论坛上技术交流板块同标题帖事隔六个月后又有朋友发言,因此我也就继续转贴相应内容帖子!
来源:http://www.chinautc.com/Forum/di ... =12884&ID=12884

文/qcc
水先生:
您好!
我对您的文章很感兴趣, 你能告诉我有关这个案例的相关资料吗?
谢谢!
例如20世纪90年代,纽约市政府原拟修建通往新泽西的新隧道,交通科学家们利用交通流动力学知识,经过合理的建模和分析,调整了原有隧道的交通控制和管理系统,使交通流始终处于高流量的亚稳态,交通通行能力增加20%,从而取消了修建新隧道的计划,这是交通流动力学成功应用的一个范例。事实证明,解决“交通难”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交通科学技术及其基础理论(包括交通流动力学)。
发贴时间: 2004-12-19 11:21:26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23: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现代交通流理论的一点理解和注记!

注(同上)
来源(同上)

文/水寿松
林肯隧道和交通流的不稳定性
    Herman的联络人中有纽约港务局的Leslie Edie,港务局经营着连接纽约与新泽西之间的隧道和桥梁,以及纽约地区的主要机场。其中的林肯隧道在高峰期非常拥挤,令人迷惑的是,隧道的通行能力似乎在拥挤期间大幅度下降了,设计能力是1800辆每车道每小时,拥挤时只有1200了。经过多次讨论,得出的结论是,由于太多的车辆发现自己被陷在隧道里,隧道被迫进入流量/密度关系的低流量、高密度区段。于是决定当隧道内的密度开始上升时限制进入量,希望这样的管理措施可以提供隧道的通行能力。这种“限制进入、增加输出”的措施在开始几次实验中,效果还是蛮满意的,但这件事还没完,后文将会继续讨论。
……
    1967年的某天,我接到纽约港务局的Bob Foote的电话,他正在想林肯隧道的交通控制问题,问我是否能帮帮他。我曾经经常与港务局的人接触,特别是Les Edie和Bob Foote。我知道,Foote和他的同事搞了一个特别的计算机装置,因为颜色是绿的,他们叫这个装置“绿盒子”,他们想用它约束隧道的输入、实现提高通过率的目的,这在本文的前面提到过。绿盒子似乎不如预期的那么好,Foote问我能否把我曾经用过的老计算机给他用。我说,要是我就不去用博物馆的古董,而尽量用一台现代的计算机。长话短说,我最终选用了Yorktown研究中心的主机,用电话线连到45英里之外的林肯隧道那断,再后来我就选用可以进行实时控制的IBM1800系统。我继续详细研究林肯隧道的交通现象,专门针对它的特别环境完成了一些非常成功的控制实验。
    林肯隧道公路很典型地显示出传统交通理论如L-W理论的缺陷,这些理论本质上是针对直线、平坦公路交通的。但是,公路几何特征的影响是很奇妙的,连接曼哈顿和新泽西的林肯隧道将近1.5英里长,包含下坡、平地和上坡三个几乎一样长的路段,正是这种几何形状导致隧道通过率的降低。通过率下降大多数时候开始于上坡段的起点处,在这个地方,有的车辆(往往是卡车)会减速甚至短暂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后面的许多车辆、尤其是卡车就不能足够快地加速爬坡。这样,车流中就出现空隙,结果是整个隧道的通过率下降。加速与减速交通行为之间的非对称以前就有人观察到了,还被视为交通流滞后现象的诱因。在林肯隧道,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了加速-减速不对称的神奇效果,这一切皆因隧道的几何特征。
    早先在隧道进行的控制实验主要是限制输入,每分钟只放22辆车进去,希望可以维持一个每小时1320辆的稳定输出。这一“开环”控制几乎就没轻松过,因为拥挤一旦发生,每分钟放22辆车就一直得维持着,这哪还叫控制呀!我们搞了一个计算机执行的“闭环”控制,原理是这样的:将隧道内下坡、平地和上坡三个路段的交通流密度放到一个三维坐标上,我们证实密度三维图中有一个安全区域,将检测到的各处密度绘制成图,该图若与预制的密度图交叉成某一种曲面,就要控制隧道的输入,否则就无须对输入进行干预。我们还用一个适应性因子来调节这些曲面,该因子是上坡段起始处速度的函数,上坡段起始处基本上就是瓶颈点。1969年对“闭环”控制的结果进行了首次报告,效果是满意的(Gazis & Foote,1969),隧道的平均通过率至少提高了10%,常常达到12%,隧道内的平均车速大约是30英里每小时,而过去最差的时候只有10英里每小时。车辆踩闸的次数少了,隧道内的温度不那么高了,空气也新鲜多了,所以“闭环”控制还产生了健康效果。
    在做林肯隧道实验的过程中,90%的时间与精力都用在了解车流的空间分布问题上了,我们企图精确估算三个路段各处的交通流密度。我们用感应线圈测量通过车辆的长度,对每个路段计算一辆小汽车后面紧接着来一辆卡车的次数,这些跟踪从上游线圈开始直至下游线圈才结束。后来,以这些数据为基础,我们用卡尔曼滤波技术精确地估算了交通流的密度。
    林肯隧道实验显示出组织管理对研究产生负面效果。港务局管理方曾经拒绝花十万美元购买IBM1800系统。隧道的投资几千万、上亿,通过率提高10%意味着什么?那个决策肯定不合理!港务局管理方可能认为没有必要买这套控制设备,没有必要投资为用户提供免费服务,消费者应该花钱买额外的服务。因此,我们的实验代表了交通理论的那段历史,但却不能为消费者带来持久的好处。

以上引文节录于:
[1]Denos C Gazis. The origins of traffic theory. Operations Research; Jan/Feb 2002; 50, 1;
[2]交通理论的创立,Denos C. Gazis,OR期刊50年纪念文章,黄海军译

Sorry!我主楼的帖子上年代写错了,应为60年代!
如果需要更加详细一点的资料,可以去找上述两篇文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编辑过]
发贴时间: 2005-1-4 15:44:55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23: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现代交通流理论的一点理解和注记!

注(同上)
来源(同上)

文/Paulina
水先生:
你的文章很吸引人,令人很有启发。
请问关于跟驰模型有什么新的研究吗?
向你学习,欢迎交流
paulina2003@126.com

发贴时间: 2005-3-4 16:46:38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23: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现代交通流理论的一点理解和注记!

注(同上)
来源(同上)

文/水寿松

感谢你的关注!
由于目前本人的研究方向和兴趣不在跟驰模型这个方面,可能我不能给一个比较简短的评述,但是我知道至少目前有了两个方面的进展:
1、重构单车道的跟驰模型,将换车道规则嵌入Bando模型中,构造出两个车道的统一的跟驰模型,这个方面正在进行理论和数值的分析,我是通过学术交流获得的消息,具体的情况可能需要文章出来才清楚的。应该来说,这个模型是自Bando模型建立起来的一个发展,既有新意也有实际操作的价值!
2、引入ITS的思想,获取前面几辆车的车间距,优化本车的优化速度,改进了Bando模型这方面的模型已经构造出来,做了稳定性的分析,基于微波雷达具有衍射的功能,可以探测前面几辆车的车间距,因此这个模型在ITS的框架体系有可能获得一定效果!关于这个模型的文章你可以去交通流论坛上下载,就在前面几个帖子中的一个。
如果你想获得更新的消息,你可以去交通流论坛上交流,版内同仁有几个是从事这个方向的研究的,相信如果你问的有技巧,可以获得你敢兴趣的消息的。
BTW,我不是经常上这这个论坛的,你可以给我发mail联系的,你问的那个异常情况的交通流变化估计交通流论坛上有人会有兴趣解答的,呵呵,主要已经有文章解答了,呵呵!
再次感谢你的关注!

发贴时间: 2005-3-7 21:21:22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23: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现代交通流理论的一点理解和注记!

注(同上)
来源(同上)

文/afei2002

水兄啥费苦心啊!
从讨论中分析也可以感觉为什么交通科学和交通工程的相互衔接发展的困难啊!各执一端,加上中国国内学者的个人地位心,难啊!
不由得想到一位在美国成功的华籍中国交通教授,需要成功的土壤~~~~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一群人...让人汗颜~~

2005-3-10 14:21:54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23: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现代交通流理论的一点理解和注记!

注(同上)
来源(同上)

文/水寿松

中国的事情都是蛮复杂的哦!
现在国内交通运输领域方向引进的长江学者,如:同济大学的张红军教授,东南大学的陆键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的于雷教授等等,他们都可以说是在美国成功的华籍中国交通教授啊!他们均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成先进的理论和科学技术,带回国内传授给中国的学生,可以说是偶像了,呵呵!
对于以上讨论的困难,主要是偶说的那个人民交通出版社的《交通流理论》那本书的说法触到了痛处!从那开始引发口水战的!
其实也没有什么的,那本书大体上翻译工整,很适合本科入门的,我就是纳闷材料应当选的更迟一点的就好了,99年的修订本才是目前最好的,那个不过有点深了,适合做研究生教材,似乎东南交院的研究生教材就是这本,还是英文的哦!
免费下载地址:《《Revised Monograph on Traffic Flow Theory》,1999,TRB (download)》(http://219.232.54.3/cgi-bin/LB50 ... opic=60&show=7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编辑过]

发贴时间: 2005-3-11 22:52:32
发表于 2005-3-12 15: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现代交通流理论的一点理解和注记!

王什么教授的那本书几乎是完全是翻译别人的Traffic Flow Theory,还什么国内第一本又什么唯一一本,不要搞笑啦,东大过秀成教授也翻译过那本书的,不过只有他自己的学生有,不对外公开的。
 楼主| 发表于 2005-3-12 16: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现代交通流理论的一点理解和注记!


差不多很多人都认识到这一点了,其实据偶个人了解到,这本书的出版也有客观因素的,主要是人民交通出版社给这个任务的时间很短,仅仅只有一年的时间,这样就很难完成,只能选择最便捷的方式了,莫办法啊!
下面是中国交通技术论坛上网友的发言,也谈到了这本书:
  
中国交通技术论坛  (http://www.tranbbs.com/bbs/index.asp)
--  ■ 国际交通 [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  (http://www.tranbbs.com/bbs/list.asp?boardid=21)
----  [求助]请介绍一些有关驾驶员或人的行为书籍或网站  (http://www.tranbbs.com/bbs/dispbbs.asp?boardid=21&id=7993)
--------------------------------------------------------------------------------
--  作者:东飞
--  发布时间:2005-1-17 20:03:00
--  [求助]请介绍一些有关驾驶员或人的行为书籍或网站
   我是刚刚接触驾驶员的行为研究,不知道应该看哪些
书籍,请各位朋友给我介绍一些有关驾驶员或人的行为
研究的书籍或网站,非常感谢!!!
--------------------------------------------------------------------------------
--  作者:climbing
--  发布时间:2005-2-5 9:05:00
--  
有美国的TRAFFIC FLOW THEORY里面的一章,名字好象就叫做HUMAN FACTOR。你可以翻阅一下。
--------------------------------------------------------------------------------
--  作者:locate_jia
--  发布时间:2005-3-10 9:52:00
--  
你可以看看吉林大学王殿海编的那本《交通流理论》,呵呵,除了第一章是他发表的一篇文章外,其它的都是翻译97英文版的TRAFFIC FLOW THEORY,呵呵,不过要是GG英语很强的话,建议READ 英文版!
--------------------------------------------------------------------------------
估计现在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对王教授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有点了!
本论坛由版友trafficflow提供自由下载的《Revised Monograph on Traffic Flow Theory》,1999年版(http://219.232.54.3/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42&topic=60&start=0&show=0)是在96年版《Monograph on Traffic Flow Theory》的基础上进行全文修订而成的,而96年版的《Monograph on Traffic Flow Theory》则是1975年版的《Monograph on Traffic Flow Theory》(A completely rewritten monograph was published as TRB Special Report 165 in 1975.)的全面改写!
1975年版的《Monograph on Traffic Flow Theory》中译本就是《交通流理论》,丹尼尔 L. 鸠洛夫和马休 J. 休伯著,蒋璜等译!
交通流理论专著的编写工作可以看出是由美国的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持续资助完成的,而且发展到现在,很少有个别专家涉足到交通流理论的各个领域从而能够撰写出一本著作来!从99年版的《Revised Monograph on Traffic Flow Theory》看出,这本书的每个章节都是由两位以上的专家和学者精心写作的,从而保证了介绍这个领域理论的先进性和完整性,由此看来,如果说我国要出一本像样一点的交通流理论方面的著作,采取这种写作方式可能是很好的分工写作组合!
由于人交版《交通流理论》面向本科生的水平,所以有些章节的选取我看来还是经过王教授的推敲的,至少第五章《连续交通流模型》可能不是照搬96版的《Monograph on Traffic Flow Theory》,而是摘取《交通流理论》,丹尼尔 L. 鸠洛夫和马休 J. 休伯著,蒋璜等译的相关章节和自己的一点心得编写的。因为96版的《Monograph on Traffic Flow Theory》和99版的《Revised Monograph on Traffic Flow Theory》关于交通流流体力学的连续统模型的介绍已经非常深刻和细致了,是2000年左右研究此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方向,即使流体力学方向的研究生来看,也是蛮吃力的!所以国内交通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看起来估计是更难了!
所以我才会说到,那本书大体上翻译工整,很适合本科入门的,而99年版的《Revised Monograph on Traffic Flow Theory》作为研究生教材可能更好一些,这样对我国交通方向学生的教学培养会更加有效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