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613|回复: 35

我对 北大11教授关于招生的一封信 的一些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0 01: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前几天,看到了北大的一批教授提议的高考招生改革的建议。我看了以后,想提点我的看法。这些建议听起来很不错。可是实行起来并不现实。
(1)招生成本。如果每个学生都需要面试的话,那得需要多少人力物力啊。特别是,北大真的有这么多的教授是有能力做这样的面试的吗?
(2)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教授有能力抵制那么多的条子的呢?
(3)即使没有条子,考生们会觉得这个过程是公平的吗?本来不公平也没什么了不得。如在美国,很多大学都是私立的,考生很难对大学的入取过程有什么质疑的权力。但北大是拿着我们国家的钱,公平就成了必须的原则。

现在北大清华拿着国家额外的985经费,还在哗众取宠的搞这样的公开信,很不地道。

[ 本帖最后由 通流 于 2010-11-20 10:04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20 09: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看过他们的建议。但是,我觉得中国教育的问题并不是出在高考上。中国教育是有大问题,但是别怪高考。高考本身没什么大问题,考试是人类的一大重要发明,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它。高考的对象是全社会的年轻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但谁也别说自己被埋没了,屈才了。
    因材施教,鼓励创新,让人才脱颖而出,等等,这些我们做的极其不如人意,但是那是整个教育领域的问题,甚至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是小孩子还在娘肚子里就已经存在的问题。别说高考或高招是初等教育的指挥棒之类的话,那么几道考试题就把人的思想、观念指挥了?
    牢骚几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10: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信的内容

北大11位教授就本科招生致周其凤校长的一封信

周校长:

我们是一群长期关注并不同程度参与招生工作的北京大学教师,怀着对北大的深厚感情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焦虑和期盼,向您和北大招生委员会写这封信。

我们都十分清楚,生源质量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 ,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对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对整个教育系统而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北京大学曾经在招生工作中进行过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包括率先进行自主招生、大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在选拔优秀学生、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局部改革措施所产生的作用有限,就整体上而言,目前我校实行的始终还是一种“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即只能依据高考分数做出录取与否的判断,并且被动地接受数量有限的高分考生的挑选,导致以高校主体质量需求为前提的主动招生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被动的根据分数划线后的“拉生”、“求生”活动,并由此埋下种种影响未来中学甚至大学素质教育的隐患。即使是在可以一定程度降分录取的“自主招生”和“校长实名推荐制”录取体制中,目前“分数线”也还是压倒性地超过面试成为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与途径。多年来,学校的招生工作队伍为选拔合适生源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是,面对目前的高考模式和招生局面,他们的工作正变得越来越困难,并且越来越受到唯一的分数线标准牵制而难以有所作为。

我们认为,高考作为一种长期实施、较成功和成熟的大规模考试,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思维能力等方面,在对学生的智力、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进行分类分层区分上是行之有效的,因此,不同区段的高考成绩确实可以作为不同高校招生的最重要依据之一。但是,如果将其作为学校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以简单的一两分差别作为判断录取与否的硬性尺度,而不问学生的素质如何,专业理想如何,对于本校的热爱与否,这样的录取必然给以后的培养带来太多困难。显然“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是不符合我校人才选拔和创新型、引领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也难以全面体现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我们认为,至少在北大,已经到了必须下决心予以改革的时候了。

人的素质具有多样性,包括品德、意志、体质、情感、兴趣、志向、习惯等在内的诸多重要素质都是高考难以有效考查的,“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必然会引发中小学教育过于注重考试科目和内容,而忽视其他素质培养的倾向。长此以往,民族素质将不堪设想。凡高水平的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目标,也都会在招生方面突出其办学特色要求,而在“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下,高校无法根据自身需求选拔学生,面对少数虽然分数高但不一定适合本校培养的学生无法淘汰,面对略低几分的优秀农村考生也爱莫能助,自然难以突显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水平。更有甚者,在这种体制下,各高校为了所谓“社会声誉”和生源分数线排名,招生工作不是各取所需,量才录用,而是演变为一场拉高分考生和抢“状元”,比分数线高低,甚至比奖学金数额的混战;某些学生和家长凭借一纸高考分数条待价而沽,盲目追逐所谓热门专业,结果不仅会在招生工作中形成恶性循环的不良竞争,而且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人才培养的质量乃至社会风气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我们对此十分忧虑。

北京大学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我校也明确提出了培养“各行各业引领型人才”的战略目标。学术科研、社会治理、实业经贸等不同行业对引领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不同;作为一所拥有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不同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招生要求也不尽相同。近十年来,北京大学在个性化、多样性人才培养体制和课程体系方面已经做出巨大努力并取得很大成效,这就使得实行个性化、多元化的学生选拔体制显得更加紧迫。

我们在教师岗位的长期实践也已经证明,尽管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但在达到一定分数线区段水平之后,高考分数在进一步的人才筛选和区分方面就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在高考分数接近的学生群体中,综合素质,尤其是兴趣、抱负、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将是个人未来成长的重要因素。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北京大学应当进一步加大招生改革力度,率先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与束缚,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即在以中学学习情况和高考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考生提交申请和多学科专家团队面试的环节,加强对学生求学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考察,以此综合决定对学生的录取与否,从而维系招生工作中高校的自主性,扩大高校教师在招生选拔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为了实现这一改革,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通过科学严谨的程序设计和制度安排,以确保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拔原则,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其实,这种在笔试基础上进行面试招生的制度,是世界著名大学的普遍做法,在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工作中也有着长期的、成功的经验。因此,我们认为,北大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将这一成功体制引入到本科招生工作中来,并在一定范围内试点之后,逐渐推广。

“北大是常为新的”,北大在全国高校招生方面也应该努力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因此我们认为,北大的招生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也适逢其时。

尊敬的周校长,我们深知您是一位具有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校长,盼望您能认真考虑我们的建议,推动这一或许具有突破性意义招生改革。

     此致

敬礼!

致信人:

高 松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院士)

陈十一 (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

饶 毅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文东茅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叶沿林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跃红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吴国盛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潘剑锋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康 健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10: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署名人中,也有搞流体的。
发表于 2010-11-20 12: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面试也需要结构化的面试,一样需要准备试卷,这份试卷主要是考察智商之外的其他情商、心理素质、沟通能力、计划能力、管理控制能力、决策能力,这些素质有些与智商是有联系的。人的复杂性,正在于目前无法把大脑研究的非常清楚。心理测试在大型企业招聘、国外的军人招聘中都大量采用。国内心理专业名校如复旦、北师大心理学专业可以发挥作用了,搞人力资源的都知道这套东西。纯粹搞面试是不行的,这么大规模的录取,肯定得有象高考一样的大规模测试工具,人力资源研究人员的春天来临了。还有正如众位所言,组织环境是有很大影响的,一个企业环境不好,不能建立程序公平、标准公平和科学的绩效体系,再优秀的人才也可能辞职。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环境,既是一种培训组织,也是一种科研组织。作为培训组织,学生是大学的客户;作为科研组织,学生更可能是大学的员工。大学作为培训组织,应该把庸人培养成人才,这才对得起客户;任何企业,要想赢利,不可能说,我只选择最优秀的客户,而是应该客户越多越好。大学作为科研组织,由于学生很可能参与研究计划成为事实上的员工,因此招聘高素质的员工,是必然的选择。学生接受了大学提供的教育培训这种服务,成为社会的人力资源,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和管理环节,其素质决定着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因此国家和人类社会毫无疑问会重视大学的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功能,并且会有重点地支持一些著名的院校,所以985、211大学是有重要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

[ 本帖最后由 uesoft 于 2010-11-23 08:34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20 14: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人口高峰期的时候这些问题确实都比较难解决,再过几年,等高教资源相对过剩的时候,国家很可能会采取宽进严出的策略管理高校,也就是放宽入学限制,但是严格毕业把关。这样多数人都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但是能否完成学业则要看你个人的能力了。
发表于 2010-11-20 16: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周华 的帖子

也许著名的高等学府内除了有“官二代","富二代“,还用位数不少的平民子弟,这种招生体制相对是公平的。
发表于 2010-11-20 18: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信里好像没什么内容。好像就是要自主决定学生的素质。但是老师的素质一般,公开公正公平其实是最难做到的了。在人人素质一般的情况下,分数是公开的,你差1分没进去,不能就说不公正了,不公平了。
发表于 2010-11-20 20: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按考试成绩录取学生,还是民国时期北大蔡元培时代提出的呢,这样才使贫苦的家庭的孩子有机会上北大,现在北大教授主张的是自毁门户,难道又想回到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之前的腐败局面?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1 09: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毁门户
------------

好。用在北大身上,贴切。
发表于 2010-11-22 09: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cw 于 2010-11-20 20:12 发表
按考试成绩录取学生,还是民国时期北大蔡元培时代提出的呢,这样才使贫苦的家庭的孩子有机会上北大,现在北大教授主张的是自毁门户,难道又想回到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之前的腐败局面?


以下列举的是科举制度,即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录取制度,并不是教育培训制度。但科举制度倚赖于教育制度。
科举制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13684.htm
科举制度的历史
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杨坚下诏举“贤良”。由官员推荐,分两科考试录取。主要考时事政治论文。

大业三年(607年)四月,隋炀帝杨广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官员推荐,10科举人,考试录取。主要考时事政治论文。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50多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
明经主要考记忆力,进士主要考写诗词。诗赋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开始武举,即招考军事院校。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

[ 本帖最后由 uesoft 于 2010-11-23 13:24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22 14: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中说的有些道理,如果真能实施到位,还算是个好事。但就怕N多条子往他面前一递而利令智昏丢失了初衷,那反而是大开腐败之门而出现更大的不公平。另外,面试也是个问题,那么多人,不同的教授面试,打分肯定不同;退一步说,同一个教授面试,心情不同时,打分也不同的。两个差不多的学生,上午面一个,心情好给打90分,下午再面一个,心情不好只给打个70分,这公平么?

[ 本帖最后由 浪子轻狂 于 2010-11-22 06:21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22 16: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宽进严出”肯定会成为未来的趋势。
发表于 2010-11-22 18: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宽进严出”好,但是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学校不愿、不想也不能做,我指的是学校的领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2 19: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个好现在还说不清楚。欧洲不少国家,就是凭考分,也做得很好。像法国。
美国的顶尖大学,基本是严进严出,毕业率也很高。一部分州立大学,因为法律要求所有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进大学,又为了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就必须有较高的淘汰率。这就成了宽进严出。学校的做法是在第一年尽量完成淘汰。从这点看,有点像推迟了的入学考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