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36|回复: 8

戴世强:“中国人,能行!——参观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0 17:3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上个周末,趁着参加上海市流体力学沙龙聚会,有幸参观了坐落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中心的主任杨志刚教授亲自引领并讲解。历时一个多小时的参观,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扬眉吐气!为之自豪!谁说我们中国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只要下定决心,众志成城,什么奇迹不能创造?

在国内第一座汽车气动声学整车风洞里,我们感受了奇妙的宁静和灵动的风流;在国内第一座热环境整车风洞里,我们亲历了炎热的“烧烤”和微妙的仿真。美轮美奂的庞然大物!精妙绝伦的细部结构!赶超一流的性能指标!尽善尽美的配套设施!这一切,美不胜收!

试想一下:从27平方米的“血盆大口”里,喷出来的风,最大时速可达250公里/小时,超过蒲福风级的最大风级——17级(202~220公里/小时),足可摧枯拉朽!热环境风洞里的温度为-20℃~55℃,可让你冷得索索发抖,也可让你热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而那些藏在背后的仪器,有的测试精度超过了所有同类!最令人自豪的是:中心里的大部分设备仪器,切切实实地打下了“Made in China”的印记!

可以想象,在这个风洞中心立项后的两千个日日夜夜里,设计者和建设者们攻克了多少难关,解决了多少关键技术问题!例如,汽车风洞低频振颤的克服、流道气动的优化设计、热力学优化设计、风洞测控及试验技术等等。经过项目组成员殚精竭虑昼夜奋战,同济大学校内外人员的同心同德协力攻关,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换来了今天的成功。作为流体力学同行,我深知这一切来之不易。

我们在参观时也在议论,大家认为这个风洞中心的崛起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便。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腾飞,汽车工业成为上海市的支柱产业,产生了研发地面交通工具的急迫需求,为风洞的诞生注入了“催生剂”;当年的同济掌门人又是一位行中人,懂得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实力,还有足够的人脉,促进了项目的大干快上。

然而,这一切还只是外部条件。从项目技术总负责人杨志刚教授在沙龙里做的报告可见,建设者为项目的实施制订了科学的设想和规划,进行了详尽无遗的调研和预研,预想并战胜了种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了各项工作。有多少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有了这个风洞中心,可以做很多事情。本文所引的参考资料里有详尽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此次参观中得到的最大启发是:作为中国人,应该有足够的自信!中国人,能行!我们完全不必妄自菲薄。凡事只要根据实际需要,制订科学的目标和措施,经过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成功!

本文参考资料:
1、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http://www.sawtc.com/fdjs_fdgk.html

写于2010年4月20日晨

资料来源: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187317.html
发表于 2010-5-1 09: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风洞的照片?贴两张上来啊。谢谢。
发表于 2010-5-1 15: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没找到,不过就是两个回流式风洞。
发表于 2010-5-1 19: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动声学风洞?

不太明白.能干什么?
发表于 2010-5-1 21: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

内部不能拍照,仅在外面留了个影,非常漂亮。希望以后能还能有机会继续学习

[ 本帖最后由 OpenFOAM 于 2010-5-1 22:03 编辑 ]
IMGP4140-2.JPG
IMGP4143-2.JPG
发表于 2010-5-10 09: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技术参数啊。戴老师一通抒情,可我还是云里雾里,不知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与一般的低速风洞有什么区别?
发表于 2010-5-10 19: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汽车风洞就是低速风洞,但是针对汽车的气动实验做了改造,比如增加活动地板模拟地面的向后移动,同时为了模拟地面边界层,在试验段入口处增加了边界层吸除等等。热环境风洞则可以模拟从冬天到夏天的温度、湿度变化。
发表于 2010-5-10 19: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汽车气动声学整车风洞, 这个不明白。
发表于 2010-9-24 09: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这是什么东东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