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wxg40007

多孔管道出流有回流,请高手指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4 23: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看你现在模型的小短管下游实际是什么。实际上,边界条件不单单是用什么边界条件的问题,归根结蒂,而是计算域的问题,不能先入为主地确定计算域,不能仅仅把所关心的区域确定为计算域。确定计算域要同时考虑边界条件,就是在你确定的边界处能不能给出在一定精度内准确的边界条件值,以及其对你所关心的区域的影响大小。
---------------------------------------------------------------------------------------

说的不错。只想加一句。如何确定下游的流动对你所关心的区域的影响,还是要靠你对流动的理解。特别是扰动的传播的特性。什么是势扰动,什么是旋扰动。他们是如何传播的。如果有这方面的问题,请到“正本清源”版中讨论。
发表于 2010-1-5 00:0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给的计算结果不全,要看看是否每一个小管都是这种流动特征再判断,对于某一个小管出现这种流态也是可能的,相当与该处的压强是负值而造成回流。在实际的排海扩散器中出现的海水倒罐就类似于这种流态。
发表于 2010-1-5 08: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各位达人的发言,我也来说两句,对于这种模型,应该用压力出口,速度或者压力进口,并不是说你模拟的有回流就是错误的,就像楼上说的,有些模拟确实存在回流,能否给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对你的模拟结果,这才是最重要的。
发表于 2010-1-5 09: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说点我对这个流动的理解吧。

在小管与大管的接口,总是有个回流区。因为流体在此做了个90度的转弯。也容易理解,最后一个小管的回流区是最小的。因为大管流体在那儿的速度差不多是零。
下一个问题是回流区的大小。如果小管的长度很长,那么需要5个直径的距离,回流区应该消失,流动变得均匀了。这个5D是基于实验的,到底合不合适,还得试一下。像这种计算,关键的结果可能是关于接口的(1)有效面积(2)损失系数。这两个参数都要求出口边界远离回流区产能算得对。

对于大部分内流计算,进口边界应该是总压,总温,及流动方向。而出口边界是静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实际的情况作比较。做实验时,是没法给定进口速度的。而出口是一个阀门。所以,更合理的是在出口使用阀门边界条件(出口静压是根据出口流量来确定的)。这个东西在商业软件里可能没有,计算收敛也慢些。对于系统流量有波动的情况,这是唯一可用的出口边界条件。
发表于 2010-1-5 09: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fluent里面叫outlet-vent。但是距离回流区太近也不合理。
发表于 2010-1-5 09: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有没有人用过outlet-vent。用过的话,能不能介绍一下使用的感觉如何,及为什么要用这个。
商业软件很多功能刚开始时,实际上是有问题的。记得我开始用混合界面时,流量老是不对。后来打电话一问,发现FLUENT根本就是瞎编了个东西在里面充数。而且,我问的那个人正好是写那个东西的人。我当时不知道,大大的抱怨了一通。
发表于 2010-1-5 09: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感。现在依旧,许多bug,但是仍然忙着升级,不知道他们用什么记数法,‘6’的后面就是‘12’。在release note里面如果他们说改进了什么,那你要理解为改正了什么。
发表于 2010-1-5 10: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xrs333 的帖子

1. FLUENT的outflow边界条件适用于法向梯度为零的情况,实际上也就是充分发展流动。
----------------------------------------------------------------------------------------------------------------

只是想做点说明。因为边界条件的处理绝大多数是通过方程的线性化来处理的。这就要求流场在进出口边界上变化比较小。也就是接近于法相梯度为零的情况。非线性无反射边界条件对于定常流也是有的。只是比较麻烦,不容易做得对。对于非定常流,好像还没有非线性无反射边界条件的推导。
发表于 2010-1-6 09: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还忘了说一点,就是湍流模型的选择也很重要,对于不同的流动,不同的湍流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相差很大,记得以前模拟一个复杂结构的旋流器,为了很好的收敛选用的k-e模型,但是在关键的区域产生了涡流,模拟的两相结果也不很理想,换用了比较精确的RSM模型之后,没有上述现象的产生,两相结果也很理想。自己还是菜鸟一只,自己的一点看法,不要拍砖~~
发表于 2010-1-6 09: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wuming2723628 的帖子

只是有点好奇。你怎么知道那个结果好?有实验结果?RSM模型复杂点。但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说哪个好啊?

如果,某个紊流模型明显好于其它模型,大家想会出现什么现象?肯定是其它的模型没有人会去用了,很快就会被人忘掉。
发表于 2010-1-6 09: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通流 于 2010-1-6 09:17 发表
只是有点好奇。你怎么知道那个结果好?有实验结果?RSM模型复杂点。但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说哪个好啊?

如果,某个紊流模型明显好于其它模型,大家想会出现什么现象?肯定是其它的模型没有人会去用了,很快就会被人忘 ...

模拟没有试验作为支撑的话,都是花架子,所以本人的边界条件数据都来源于实验的基础,先做的实验,然后进行模拟对比,再从事模拟对结构进行优化,这样既保证了模拟的准确性,又节省了试验成本。个人思路,仅作参考!同时纠正一下楼上的说法,我只是说根据不同流通状态选择模型,并不是说一种湍流模型代替其他所有模型,不要曲解我的意思,地球人知道目前还没有一种湍流模型代替所有模型,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如果像你说的我发现的一种湍流模型可以替代其他,我的名字可以永载史册啦

[ 本帖最后由 wuming2723628 于 2010-1-6 09:29 编辑 ]
发表于 2010-1-6 09: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是没全看懂你写的东西。所以提个问题,想搞搞清楚。可没有想曲解你的意思啊。
发表于 2010-4-14 20: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牛人之间多向上面那样多讨论,你们碰出火花对我这菜鸟帮忙很大,谢谢谢谢谢!
发表于 2010-4-15 13: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前的毕业设计做的和楼主的有些类似,在这里也说两句:
1、大量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比,非充分发展的流动,出口用outflow显然不是很好的选择,压力出口的结果更可靠一些;各个小管间的流量差异可以通过调节出口的压力来实现(不过,有一定难度,我们是通过大量的结果拟合出的p-u图来控制小管内的流量);
2、有回流也不一定就是不合理,管道连接处的T-junction处有回流也常见(我们设计实验用莱卡显微镜观察过);
3、楼主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没有交代:你的管路是如何布置的?小管道如果是垂直地面的,重力对流动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3、关于湍流模型的问题,我认为每个湍流模型都有各自的长处,没有哪一个模型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模型的选择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吧。直管高雷诺数充分发展的湍流,标准k-e会好一些,对付旋流高雷诺数湍流,RNG k-e有一套,雷诺数150左右的流动,我也用low k-e得到过不错的结果呢,入口雷诺数很小,但局部雷诺数却很大的剪切流,也许k-w模型更合适一些。总之,我认为还是根据流动情况来选择相对合适的湍流模型吧。
一家之言,说的不对的地方,各位指正。

[ 本帖最后由 浪子轻狂 于 2010-4-15 05:59 编辑 ]
发表于 2010-4-15 14: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浪子轻狂 的帖子

对第2条:实验中T-junction不是边界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