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周华

[讨论]用非标准分析方法封闭湍流方程(吴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5 08: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oolboy 于 2012-12-6 02:15 发表

我是在当年才上大学时的第一学期听说了这个“非标准分析”的理论或方法的。当年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一个很有名的理论就是“读书无用论”。工农兵青年上大学不凭考试、不用凭文化知识(如有些有些男生 ......

后来考上大学了。我们那一届的同学中有各类不同的学术背景。例如,就有已经从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毕业在中学任教之后又再考上大学的,......


写的时候并没注意,不过我才发现新上任的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同我上面所说的那个同学的情形一样:

++++++++++++++
李源潮:
1972-1974年 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学习
1974-1975年 上海市南昌中学教师
1975-1978年 上海市卢湾区业余工业专科学校教师
1978-1982年 复旦大学数学系七七级数学专业学习,系团总支副书记、书记
++++++++++++++

那第一次的上大学经历就是所谓的工农兵大学生。有人感到学得不过瘾,也有人感到靠推荐或走后门上大学不硬气,就通过公平考试再正规地上一次。
发表于 2013-3-20 11: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工农兵大学生,发现在流体中文网上也有一位,即至尊仙网友:

原帖由 至尊仙 于 2012-12-10 19:29 发表
人活着总是想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
本人不才,毛遂自荐,哪家单位愿意招收或者那个院校觉得我合适做研究生,就请把我收了去吧。
本科毕业,1977.7.1,大学学了机械设计,自学的流体力学,目前也学完c++,单片机,f ...


至尊仙应该就是74级或75级的工农兵大学生。当年的工农兵大学生在入学之后,除了需要花费很大一部分时间补习中学的三角、几何、代数等之外,还需花费很大一部分时间学习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这样才能做到又专又红,学用结合什么的。但实际上这套三角、几何、代数、辩证法等的东东,当时不少的中学生也都掌握得挺好的。至尊仙在这一主题帖的[36楼]所发的一个帖子就有点当年的味道:

原帖由 至尊仙 于 2012-12-6 12:06 发表
鸿蒙之道
真理就是一个点,我们无限接近而又无法抵达,三千大道,八百旁门,无非都是从不同的方向抵达同一至高点,所谓唯一正确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即也就是辩证法的味道,无论对错,反正这么一辩证的话就都能说得过去。我曾在动力论坛上发过一个评论,介绍过这种用辩证法论述的特点:

+++++++++++++++++++++++++
关于徐冠华院士谈全球变化  [3楼]
http://bbs.lasg.ac.cn/bbs/viewthread.php?tid=59733

Coolboy(2011-6-13):

对于没有方程、没有数据的描述性论点,一般也就是怎么讲都有点道理。但若要反过来说呢?则也还是很有道理。以前文革时有一位叫“梁效”的知名作者(也隐喻马列辩证法哲学搞得特好的北大、清华这“两校”)曾在《人民日报》上发了很多论述性文章。其基本思想也就是不管什么事,这正过来说、反过去讲,我都能说出个道道来,你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我记得“梁效”同学在《人民日报》上发的最有影响的一篇论述文章好象是“大辩论带来了大变化”。意思是说您若试图想要改变什么的话,不妨就先辩论一下。小辩论呢就来点小变化,大辩论则可以带来大变化。所以说,对于经历过那年代、经历过那辩论的年代的人来说,为了改变世界,或改变世界观,对正、反两方面观点的论述、思辩能力还都是很强的。对本来是对的东西辩驳成错的,或本来是错的东西辩驳为没错等等都是手到擒来的易事。但若有时刚好正遇上了本来就是错的东西要把它说清楚为什么是错的话,那还不是洋洋洒洒把错误的东西批得体无完肤了。

+++++++++++++++++++++++++

[ 本帖最后由 coolboy 于 2013-3-20 11:46 编辑 ]
发表于 2013-3-20 12: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马克思的辩证法之外,当年还有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论”也是解决几乎所有问题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我也曾列举过关于学习、运用这“两论”时当年的套话,同这论坛上有些人也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的指导性原理差不多:

+++++++++++++++++++++++++
Coolboy wrote and submitted his first paper  [6楼]
http://bbs.lasg.ac.cn/bbs/thread-35262-1-5.html

Coolboy(2007-4-30):

关于如何组织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的一些建议:

每人读一段,然后大家一起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要联系本人本单位实际情况讲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内因外因、鸡蛋与石头、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所謂实践应该包括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革命运动。要用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能用合二为一的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观来看世界。要拒腐蚀、永不沾。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最重要的当然是要严格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完全不同性质的矛盾。对这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对敌我矛盾要最大程度地分化和孤立敌人从而能给予“稳、准、狠”地打击。要痛打“落水狗”。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则要以耐心教育为主。要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而不能把人一棍子打死。当然,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的矛盾之间也会相互转化。量变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变,......。最后顺便再加一句,一般来讲,个人的生活作风问题属于人民内部矛盾。Most terminologies shown above were used frequently in political studies at the time.

+++++++++++++++++++++++++
发表于 2013-5-14 23: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oolboy 于 2013-3-20 11:42 发表

即也就是辩证法的味道,无论对错,反正这么一辩证的话就都能说得过去。
....................
对本来是对的东西辩驳成错的,或本来是错的东西辩驳为没错等等都是手到擒来的易事。

....................


怎么把对的说成错的,或把坏的说成好的,刚好又被提醒到了一个流体论坛上不久前才讨论到的一个例子。不妨在此再转载一下此实例来解释一下:

+++++++++++++++++++++++++++
摘自张纯如的《钱学森传》
http://www.cfluid.com/bbs/viewth ... &extra=page%3D1

满黑板抄公式而没什么解释,钱学森应该不能算是一个好老师。
....................
因为钱学森回国后对中国的有些方面有贡献,所以国人以前也总是挑好的说,或把通常人们认定的坏事也说成是好事。有关他在国内的授课教学的风格,我上次在流体论坛也有过评论:
....................
网上有介绍说钱学森回国后如何同郭永怀一起安排科大力学系的课程,但他实际上只给科大的学生讲过一学期的课,那就是1961年秋季的《火箭技术概论》。上那门课的主要是科大58级力学专业的学生。结果是修那门课的许多同学考试不及格,为此所有科大58级力学专业的学生为补课晚了半年才毕业。这件事若是发生在其他教师身上的话,大家多半会对那教师给出一个负面评价,即认为该教师脱离实际,教学失败。但发生在钱学森身上了,则大家至今为止的评价也还是非常正面的,说他在这件事上的英明,有人在后来工作中还用到了那补课时学到的知识。
+++++++++++++++++++++++++++
发表于 2013-5-24 19: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下主题帖的一个回帖中,也提到了与平均及封闭湍流方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

+++++++++++++++++++++++++++++++++++++++
高歌教授在国际刊物发表解决湍流世界难题的方法   [86楼]
http://www.cfluid.com/bbs/viewth ... p;extra=&page=6

原帖由 coolboy 于 2013-5-24 08:55 发表

[quote]原帖由 onesupeng 于 2013-5-20 05:36 发表
这是他说的某个国际杂志上的文章链接,免费下载。。。
http://www.jomse.org/paperInfo.aspx?ID=88

另外,这个杂志是2011刚开办的。。。

对2013年的这篇论文有一个疑惑,不知是否有人知道该如何理解: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原本就是封闭的,只是作了平均之后才不封闭。对原始方程作平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际测量场的时、空分辨率太低(仪器太迟钝,即仪器敏感性太低等原因),所测之量已包含平均。此外,解方程若时空分辨率不高的话,所求之量也含有平均的意思。当然一开始Reynolds想的可能是时空平均等,后来发现概念上必须绕一下系综平均等等,这里就不说了。我现在的疑惑是高歌论文中的(2.4)式:对任意因变量作带有密度权重的平均。对可压缩流体,密度也是一个因变量。这么一来的话,从(2.4)式可得知:左端项仅仅从符号上看,它是一个一阶平均量,但实际上从右端项的物理定义来讲,它是一个二阶的相关量。也就是说,那后面导出的一串串方程中的一些貌似平均量的速度、内能等其实都是无法直接同测量场相比较的二阶相关量。当然,方程中的一些貌似二阶的相关量其实是三阶相关量。

大家该怎么理解或解释我的这一疑惑?
+++++++++++++++++++++++++++++++++++++++

在Monin和Yaglom的专著中,对平均也还有从不同视角的多方面的综述或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