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34|回复: 0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奖励谢家麟、吴良镛、尤肖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5 10: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奖励谢家麟、吴良镛、尤肖虎

评论:
谢家麟先生研究领域的粒子加速器为理论物理提供强大工具,人类要在几亿年之后避免灭亡,需要移居火星或转移到别的星球,需要超高速飞船,这就需要理论物理学提供理论基础。当然,不转移也是可能的选择之一,依靠星系的不断爆炸、诞生、物质循环、演化、进化,如果新诞生的星系有更长寿命例如是太阳寿命的2倍或N倍,就可以使生命有更长周期的演化史,就可以不断地进化出更高智商的人类。但若这样,似乎今天地球人类未来命运很不乐观。

吴良镛先生研究的和谐人居环境对大陆人民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许多人的工作生活几乎都是在建筑中度过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系统非常需要的。

尤肖虎教授的3G移动通信研究成果是移动互联网的基础。由于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加速向城镇集中,未来广阔的国土将由无人机来监控和作业,这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巨大市场。中、美、俄、非洲等地面积广阔,具有广阔的移动互联市场。比如西藏完全可以开发成以无线互联网络为控制网络的太阳能发电基地,无人值守。再比如我老家烽火乡2万人完全可以集中到将军山下道水河畔乡政府所在地集中居住,用基于无线互联网络的移动机器或无人飞机即可监控和作业全乡65平方公里的土地,烽火人民天天坐在家里打麻将发扬中华帝国古老文化即可。还有在我老家后山大湾山顶设立30kW风力发电机一台,完全可以供给双合、桂公、白兔湾三个村民小组30户100余人的电力或农业动力,以无线互联控制网络监控即可。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25509/56813/238892/index.html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胡锦涛出席大会并为最高奖获得者等颁奖> 温家宝讲话 李长春出席 李克强主持 国务院关于201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决定
  今年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了高能物理学家谢家麟和城市建筑学家吴良镛。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到今年已连续13年空缺。发明奖一等奖属意如今热到发烫的信息技术领域——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和宽带移动通信领域。而“五大奖”中唯一拥有特等奖的“科技进步奖”更是百花齐放,颇多斩获。

谢家麟
http://baike.baidu.com/view/191961.htm

谢家麟院士简历
2012-02-14 10:31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http://www.cnr.cn/gundong/201202/t20120214_509159296.shtml
1947年,谢家麟赴美留学,194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1952年在奥里根大学任教。1952年—1953年在斯坦福大学微波与高能物理实验室进行研究。1953年—1955年在芝加哥任直线电子加速器建造负责人,负责医用直线电子加速器的研制和建造工作。在建造过程中他解决了许多特殊的、无例可循的设计和调试的问题:如加速器尾端全反射产生的驻波对粒子动力学的影响;将尺寸为毫米级的加速后电子束均匀地扩展为几十厘米的方法;设计可旋转的散焦的磁铁输运系统;解决在复合辐射场下不同能量的中子、γ射线和电子的测量和控制;高能电子50%致命剂量的测定等。经过两年的工作,他领导研制成功了当时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直线电子加速器,当时在芝加哥报纸上曾有大篇幅的报道。该加速器运转了约30年,直到80年代才退役。

第一项大型科研工程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领导研制成功了我国脉冲功率最大的速调管和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的加速器。均获全国科学大会的重大贡献奖。在研制过程中,他考虑到这个工作包括多种复杂的尖端技术,而当时国内的情况则是在旧中国极端落后的基础上现代工业刚刚起步,西方对我禁运,苏联对我保密,要用的许许多多的器材无法获得。任务十分艰巨,他形像的比作如要吃馒头,得先种麦子。要做加速器还要做世界上脉冲功率最大的速调管来产生微波;还要做性能指标超过工业部产品几十倍的调制器来做速调管的电源;还要做调制器的关键部件脉冲变压器;还要做脉冲变压器铁心的绕制、镀膜机;如此等等。不但工作量巨大,更重要的是它们有许多我们还未掌握的技术关键。大功率速调管在几十万伏高压下工作,最初是高压击穿关;解决之后产生了微波,又出现了微波输出窗击穿关,每次击穿,管子都会暴露大气,在分析原因、改进设计之后,要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动才能恢复试验。他由衷感谢那时刚由大学毕业与他合作的青年同志们,他们的无私奉献,百折不回的精神和对他的信任与支持,终于使这台加速器在1964年建成出束,当即投入国防使用。

谢家麟:我就是胆子大,什么都不怕!
人民网记者 王泓漓 2012年02月14日10:27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7107831.html
第一次“见到”谢家麟院士,是通过两幅出自人民画报的照片,不同的时间,相同的场景和地点,这两张时隔56年的照片,反映出谢家麟院士的两个时期:留学归国,与安享晚年。

  谢家麟,是个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和一系列粒子加速器连在一起的名字。他曾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量电子束治疗肿瘤的医用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中国第一台对撞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产生远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以及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多项站在世界前沿的项目。其中,两项是世界首创,三项填补了国内重要空白。


谢老曾说过:“如果一个人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这是可以原谅的,因为存在机遇和能力的问题,但是如果不能成为普通的‘一砖一瓦’这是不能原谅的,因为只要把精力放到一件事上,就不会无作为。”谢老特别希望,未来有志于投身科技事业的年轻人,多注意“手脑并用”,因为在科技领域,理论与实验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吴良镛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606.htm
人居环境
蓝天、绿地、碧水,清洁、安宁、宜人的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渴望,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然而,近半个世纪人类对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几乎相当于有史以来的总和。人类在享受人类大脑所创造文明的同时,也在遭遇大自然的惩罚。在付出惨重的代价之后,人类终于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必须改变。如何创建优美的人居环境成为永恒的主题。   作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创始人,吴先生认为,当今科学的发展需要“大科学”,人居环境包括建筑、城镇、区域等,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自然与社会问题,需要借助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通过多学科的交叉从整体上予以探索和解决。他举例说,过去我们以为建筑是建筑师的事情,后来有了城市规划,有关居住的社会现象都是建筑所覆盖的范围。现在我们城市建筑方面的问题很多,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可通过从聚居、地区、文化、科技、经济、艺术、政策、法规、教育、甚至哲学的角度来讨论建筑,形成“广义建筑学”,在专业思想上得到解放,进一步着眼于“人居环境”的思考。


行万里路 谋万家居:记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
人民网记者 赵永新 2012年02月14日10:16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7107601.html
很难想象,这是有一位年近90、中风癒后的老人的日常生活:每天早晨起床后把当天的安排写下来、思考研究课题等工作的进展,上午看书、看报纸,下午坚持做康复运动、练习书法,晚上处理教学事务、与研究生交流……

  “探索中国人如何能有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更好地生活、学习、研究和工作--这是我庄严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他说,“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面对当前的城乡发展,吴良镛说:“城与乡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忽视农业地区的发展,‘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离不开城乡统筹。现在对城市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对乡村的研究却显欠缺。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中有很好的传统,以既写实又具诗意的手笔将城乡整体所构成的山川秀美的大地景观表达出来。如: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等。我们今天正是要从城乡发展的现实出发,谱写大地的新画卷!”
(责任编辑:赵竹青)


国家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尤肖虎:产学研需深层机制
2012年02月14日10:12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7107465.html
尤肖虎: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中国的移动通信领域应该说解决的的相对比较好,这主要是政府在这个方面拟定了一个好的发展环境,从3G开始就大力推广产学研用的结合,比如说我们从98年开始启动的国家的3G的重大项目,实际我们当时在启动项目的时候就启动联盟,企业参与、高校参与,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去研发,成果的话,企业可以免费的共享联盟共同的成果,并且建立了一个综合的推动机制,这个机制包括联盟,包括标准化,包括论坛,包括国际合作,包括参加一些跨国的研究计划,所以这个产学研用的结合不是把高校和企业放在一起,它有很多深层次的机制,比如你怎么处理好高校的知识产权转移到企业,当时我们还邀请法律界的专家介入,专门了解一些章程,使我们的成果能够很好的转移到企业,所以这方面的产学研用的结合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这里面的话,首先要掌握技术,其次还要有人才,还有核心的知识产权,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一个产业要培养出来,这些基础的要素要培育好。比如说我们的人才,98年我们做3G,当初政府支持项目,一下子有3000人一起来做,通过3年的努力,我们基本上掌握了,能做出我们实验系统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培育了大批的人才,这些人才在我们国家移动通信界都是骨干力量,所以产学研用的结合是一个综合的,包括基础性的因素,比如人才的转移,技术的转移,整个环境,都是非常之重要的。
民网通信频道:这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有什么样的感受?

    尤肖虎:要感谢!由于名额的限制,我和华为公司只能有6个人获奖,实际为这个项目做出直接或间接贡献的人是非常多的,包括政府层面上,包括我们的大学合作伙伴,实际我们从3G到4G都有10所大学进行长期的支持,为这个项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然还有一批企业,我们和华为、中兴、大唐都有长期的密切的合作关系,还有一批研究所,当然也离不开学校、教育部对我们的领导支持。

    应该说我们是幸运的,我们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领域,在这个领域,我们国家发展了15年时间,从一片空白发展到有国际竞争力这样一个水平,我们能够获奖,也是这个领域的水平较高的一个体现而已,所以我们是非常幸运的,要感谢所有支持我们的人。

    人民网通信频道:谈谈您对于“学而优则仕”的看法?

    尤肖虎:我并不反对“学而优则仕”,但我认为要更多强调的是科研工作者要更多的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能够发挥自己专长的事情,如果把自己90%的精力耗在一件毫无兴趣的事情上,这就是不值得的。
(责任编辑:王晓啸)

发明一等奖尤肖虎:中国移动通信15年从空白到领先
2012年02月14日10:10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7107432.html

  第四代通信技术的情况就更为乐观一些。在国际上一些基础技术、基础理论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跟上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举几个例子,4G的国际标准中国有很大的发言权,我们的提案数占到了全球的四分之一左右;产业上,华为、中兴已经占有了4G很大的份额,占到一个很有利的位置;大学和研究部门也具备了比较高的水准,比如说我所在的实验室,每年在最高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可以和国外的一流实验室比肩。我们获得了国际通信界最有影响的IEEE通信理论莱斯最佳论文奖,表明了我们的学术成果也被国际学术界所承认。总得来说,我们国家的移动通信是处在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期。
(责任编辑:王晓啸)

尤肖虎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8572.htm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8月出生。1988年在东南大学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 现任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首批入选者,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院士层次人选。

[ 本帖最后由 uesoft 于 2012-2-15 13:35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